專訪》幼時初見難留梅蘭芳風華  《牡丹還魂》刻劃白先勇崑曲復興路

2021-01-15 08:50

? 人氣

從幼時聽戲到2004年上映的青春版《牡丹亭》,「崑曲義工」白先勇(中)如今和導演鄧星合作紀錄片《牡丹還魂》 ,盼能在「青春最美」的時光留下紀錄。(藝碩文創提供)

從幼時聽戲到2004年上映的青春版《牡丹亭》,「崑曲義工」白先勇(中)如今和導演鄧星合作紀錄片《牡丹還魂》 ,盼能在「青春最美」的時光留下紀錄。(藝碩文創提供)

海報刷一聲攤開來,沈豐英飾演的杜麗娘朝遠方綻出微笑,粉墨襯得五官格外精緻。白先勇看著笑了開懷,「你看,沈豐英這眼角、嘴角全都有戲,全都精彩。」風華正盛的時刻,就在鏡頭下給定住,從此不受時光侵擾。

走過14個年頭,青春版《牡丹亭》如經已是許多藝文青年的美好回憶。打從當年擔任製作人、開始籌備起,白先勇就打算把「青春最美」的時光留下記錄,如今紀錄片《牡丹還魂》即將上映,白先勇說,這個念頭其實來自他對梅蘭芳的遺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梅蘭芳風華留不住 白先勇早想留下牡丹風采

幼時在上海見戲曲大師梅蘭芳唱《遊園驚夢》,〈皂羅袍〉一段「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讓白先勇大為傾倒,從此在腦裡留下印記。無奈當年礙於技術、資源限制,世人終於能留下影像時,梅蘭芳已年屆60,「風華最盛的時候沒留下來,只有些照片,所以一開始我就想,要留個最完整的影視資料。」

留下的紀錄豈止完整,從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開始,光是照片就有20多萬張,征戰海內外超過300場演出,攤開媒體剪報厚厚一大疊,比字典還厚重;2011年演滿200場之際,白先勇一口氣租下杭州大戲院1周檔期,導演王童從台灣帶著整批團隊飛過去,出動5架攝影機紀錄全本演出的顛峰之姿。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在專訪中回憶道,幼時在上海見戲曲大師梅蘭芳唱《遊園驚夢》,其中〈皂羅袍〉的一段讓他大維傾倒。(顏麟宇攝)

台上風光留住了,然而台下、幕後一切如何水到渠成,白先勇也想一併記著。2018年,他找上紀錄片導演鄧勇星,開啟《牡丹還魂》拍攝計畫。鄧星勇曾執導白先勇的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將1000多小時的影像資料梳理得有條不紊,早有合作默契;而他的鏡頭在轉化資訊之外,也兼具詩意與人文,讓白先勇格外欣賞。

崑曲迄今已有600年歷史,而寫就《牡丹亭》的湯顯祖,被後世譽為「東方莎士比亞」,但在風光背後,崑曲曾經一度瀕危。1920年代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招收傳字輩弟子,便是有鑑於當時昆劇沒落而起,然而文革爆發以後,傳統戲曲遭到禁演、演員紛紛遭到下放,也讓百戲之母一度險些凋零。

往前有崑曲一世紀以來的拚博、白先勇超過一甲子的鍾愛,以及青春版《牡丹亭》14年來的奮鬥,鄧勇星以白先勇的敘述為骨幹,疊上將近50位演員、學者訪問,再輔以影音資料、過往報導,反覆剪輯將近1年,才終於將牡丹風華獻上銀幕。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找來紀錄片導演鄧勇星(見圖)執導《牡丹還魂》。(顏麟宇攝)

親改編成舞台劇 白先勇首部劇作就是《遊園驚夢》

從幼時聽戲,到後來策劃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自告奮勇當起「崑曲義工」絕非偶然,背後正是他人生一路際遇堆疊。

當年在上海初見梅蘭芳風采後,白先勇初中時讀《紅樓夢》,看林黛玉聽〈皂羅袍〉哭萎了身子,再度與《牡丹亭》結緣;更驚艷於湯顯祖詞句之美,讓他後來寫出小說《遊園驚夢》,透過曾為崑曲女伶的錢夫人與故人重聚,帶出她從唱戲伶人到成為官夫人,一路橫跨數十年的心路歷程與滄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