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封城期間許多人表示,沒事宅在家裡總想吃東西。人與食品的關係錯綜複雜:吃是必須的,但吃多了又會後悔。
有時,我們還經常糾結,什麼該吃,什麼最好別碰。
食物不但給我們提供營養和能量,還能慰籍我們的大腦和情感。我們開心了可以大吃一頓,鬱悶憂傷了也希望能從食品中獲得一絲安慰。
什麼是安慰食品?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會有comfort food這一說。
不同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中文中,可以把它解釋為安慰食品、舒適食品,或者說,舒心又舒胃的食品、「療傷系」食品等。
牛津詞典則把安慰食品定義為那些能讓你感覺更好、富含糖的甜食;那些當你憂傷擔心時想吃的食物;那些你孩提時的食物以及與家相關的食物。
對每個人來說,他們所喜歡或渴望的安慰食品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喜歡吃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等,對其他人來說,也可能是一碗熱湯麵、米飯或炸薯條等。
人們之所以渴望安慰食品,首先當然是因為好吃。然而,食品慰藉的不僅僅是胃,還有人的情緒和精神,這裡面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林福德(Jenny Linford)是美食作家,她小時候曾在新加坡生活過。她的安慰食品是一碗香噴噴的海南雞飯。
這碗雞飯可以讓她想起兒時的記憶,讓她想起了有著眾多美食的家庭聚會。
糖、脂肪、碳水化合物與人類進化
雖然人們喜愛的安慰食品千差萬別,但那些能帶給人們滿足和幸福感的食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高糖、高脂肪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
這又是為什麼呢?盧卡斯奧登霍夫(Lukas Van Oudenhove)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精神病學家。他專門研究人腦與腸道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這跟人類的進化有關。
盧卡斯解釋說,過去人類食物不足,特別是那些富含脂肪和糖類的食物更是稀少。因此,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特別渴望能吃到這類食品,因為它能激活人腦的獎勵機制。
此外,盧卡斯領導的研究小組還發現,脂肪能減輕人們的悲傷情緒。這可能部分解釋了人們在情緒低落時更容易吃高脂肪食品的原因。
最近的科學研究還顯示,當人感到疲倦時更可能會受到高卡路里、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誘惑。
盧卡斯解釋說,他們的試驗顯示,當通過試管把脂肪輸入實驗者的胃部和小腸後,直接刺激了這些部位的細胞。
這些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產生不同的荷爾蒙激素來調節我們是否感到饑餓還是飽了,對應和負責這一區域的則是下丘腦(the hypothalamus)部分。
食物為我們提供能量和營養,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進食時大腦會分泌出一些能產生正面情緒的化學物質。
它是一種進化機制,驅使人們尋找食物和不斷進食。而人們喜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高糖飲食也是同樣的道理。
原始大腦在作怪?
紐約州立大學牛城分校的嘉貝列博士也研究了食物與情感之間的聯繫,她認為人們經常把特定食物與兒時的正面情感和體驗聯繫起來。
比如,你小時候吃這些食物時感受到的那種快樂情緒。你的大腦會把這一切都儲存起來。因此,長大後再吃這種食物時它引發的還有與此相關的一切:你如何受到照顧、寵愛。你是安全和健康的等等。
於是,當我們吃某種特定食物時大腦就會利用這些正面聯想來改善我們的情緒。
嘉貝列表示,人們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之間的關聯,它經常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原始大腦在默默地替我們這樣做。
安慰食品是否有害?
對此,嘉貝列表示「絶對的」。這是因為人們傾向於吃安慰食品,即使它無法給他們帶來安慰也照吃不誤。
而且,由於安慰食品的糖和脂肪含量偏高,會導致一些相關健康問題:肥胖症、糖尿病等。
而且,研究顯示,並非人人都能從安慰食品中得到安慰。同時,人們還會有一種負疚感,特別是女性:責怪自己為什麼會這麼饞嘴貪吃?
但嘉貝列指出,重要的是要記住這只不過是我們的大腦在試圖照顧我們而已。
盧卡斯則告誡說,安慰食品的作用是短暫的,嚴重依賴它不但不能給你帶來安慰,還可能導致情緒失調或沮喪,最終無法帶給你開心。
有沒有更健康的選擇?
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封鎖措施讓人們呆在室內的時間更多了,許多人通過食物尋求安慰。有些人已經對此感到擔憂。
嘉貝列建議人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尋求安慰和滿足,例如看看照片和讀讀書等。
但如果這些不適用於你,非要吃東西不可,盧卡斯則建議選擇一些富含纖維的食品,因為纖維可以為我們大腸中300萬細菌提供食品和營養,細菌反過來產生的代謝物不僅可以減輕炎症,而且還可以跟大腦進行各種互動。
根據盧卡斯研究小組所進行的試驗表明,這些代謝物可以有效應對壓力以及調節總體情緒。
這些纖維可以在全穀物食品,例如小麥和燕麥中找到。同時,一些豆類產品,諸如鷹嘴豆、小扁豆和其他豆類以及根莖類蔬菜中也富含這些纖維。
所以,如果你不得不吃點安慰食品的話,不妨嘗試這些更健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