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創新即死亡危機,刻正嚴厲腐蝕國家社會根柢,摧毀面向世界能耐。
累積了30年「行政機構障礙」的阻斷扼殺,台灣創新發展正在面對存亡絕繼的「不創新即死亡」危機挑戰,不但嚴重動搖數10年來《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創新項排名一直位列前茅的震世地位,也肇致海島產業經濟以及對外貿易投資之頹退落敗,整體經濟社會不創新所伴同而來的老舊腐朽,必然終致台灣的徹底淪亡。
更直白說到底,「政府」正是今天格殺台灣前瞻性創新永續發展的超級劊子手。
萌發「不創新即死亡」危機已逾30年
台灣越來越不能創新升級進步的今天,甚至連國際社會都嗅出了頹退敗亡危機,但最為可怕的是,直到今天,整個台灣社會似乎仍然安穩自泰,毫無所覺。
自李登輝掌政以「民粹主義治國」及「極度左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政」以來,台灣經濟社會即已展開《鎖國自閉政策》、《敵中政策》、《激進自我保護主義政策》、《仇富反商政策》、《私有財產極力公共化社會化政策》、《爭奪家私黨私政策》,繼之陳水扁政權以及最近6年更加高度墨綠化的蔡英文政權,則更進一步昇華了「固步自封」的治國願景,鎖死了台灣繼續向上創新向前進步的機遇與可能性;很明顯地,這正是台灣面對「不創新即死亡」的關鍵時刻。
被譽是世界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費迪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1985年《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書中的傳世經典遠識名句「不創新即死亡(innovate, or die)」,指述任何一個機構組織,甚或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必須不斷持續創新轉型變革進步,才能永續發展成長營運,否則,必然頹退腐敗迅即死亡;「不創新即死亡」這一關鍵論述,進入21世紀迅變的全球智慧化知識經濟時代,更加能夠顯現其真理性與關鍵性。而整個台灣經濟社會之快速大踏步踩入杜拉克「不創新即死亡」的國政謬誤陷阱之中,卻完全茫然不自知。
唯私有財產制經濟體制才會有創新動能
以經濟發展過程理論及創新理論給現代經濟學注入強大動能與活力的20世紀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認為市場經濟能夠有效促進國家社會富強繁榮的基礎特徵有3:一是必須要有私有財產制之下的生產工具要素;二是必須有足量追求個人私有利益而從事生產製造、消費及交換的企業家;三是必須有積極促進生產工具支配與執行新組合的銀行信用機制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