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計算能力之外,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大驅動力是人才。美國之所以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原因是美國吸引了全世界最優秀的科研人員。如果美國將這些傑出科學家的工作視為國家機密封存起來,或者限制他們招收中國學生,他們的研究進程就會減緩。這樣一來,他們只會把研究轉到其他地方,飛到加拿大可用不了多少時間。為保持領先而對研究成果過度保密,只會快速走向衰落。
美國國內圍繞5G移動網絡的爭論,也凸顯了不了解長期技術發展帶來的危險。近年來,華盛頓當局一直非常擔心使用華為(Huawei)生產的設備可能帶來被刺探甚至遭蓄意破壞的風險。華為公司在全球5G無線接入網絡設備(RAN)市場的佔有率排名第一。有些人因此認為,美國應採取措施瓦解華為,恢復美國在這一市場的主導地位。
在川普政府針對華為展開的圍堵中,只有少數幾個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封禁了該公司物美價廉的產品。如果不靠訴諸禁令,而是加強安全措施,華為的風險會不會變得更加可控?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還在繼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國的現行政策從根本上誤解了決定5G競爭力和安全性的因素。
華為第一代5G RAN基站是舊版4G基站的改良版,但速度更快。5G技術的終極場景是根據用戶需求打造一個無處不在的網絡。在使用5G技術後,無論是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工業生產管理,再到遠端手術……數以兆計的設備和應用(即所謂的物聯網)都將獲得新的解決方案。但是,真正驅動5G進化的是半導體、軟體系統和雲端計算,在這些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是美國,而不是華為,或任何其他中國企業。
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害怕華為,而是要認清楚這家中國公司的現狀:華為現在的情況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在大型機計算時代享有的主導地位非常相像。IBM龐大的規模、專有的標準和軟體讓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直到1970、80年代,由於日本政府採取補貼政策,大力扶持日本電氣(NEC)等新興競爭對手,IBM的主導地位才開始動搖。不過,真正導致IBM及其日本競爭對手衰落的則是網路的興起。網路的透明標準讓許多新公司的產品能夠「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而半導體、軟體和桌面計算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智慧手機應用程式,若要在30年前實現這些功能,成本要高得多。
如今,5G也處在類似的時間節點。新一代的5G技術標準,將使得專門領域的供應商能夠像網路時代的微軟(Microsofts)和英特爾(Intels)等公司那樣,與華為、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和三星(Samsung)展開競爭。通過雲端計算和軟體加以控制,將削弱通過舊的RAN基礎設施實現的控制,而前者恰恰是美國的優勢所在。引入新一代5G技術標準,需要美國企業採取一致行動,也需要美國政府針對性地予以支持,例如透過採購規定來實現這些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