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第1次去日本,此後幾乎每年都去,斷斷續續在日本各地待了4年多時光,對平成時代的日本多少有些感性認識,也時常閱讀書報,幾乎每天看電視,不時與各類日本人和在日本的華人交往、交談。這一講主要依據各種資料,對後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盡可能做出客觀的描述。
首先,從主要的經濟指數出發,日本這30年來是對外界裝傻裝弱、實際卻發憤圖強、核心技術上依然是領先世界的科技產業強國?還是「失去了30年」的低迷停滯狀態?由數字資料來說話。這30年間,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約在1%,1990年代比較糟糕,甚至出現負增長,2000年以後雖有起伏,但努力走出困境,尤其是近年,有的年分出現超過1%的增長。儘管如此,這一增長率與同時期中國的7~8%無法比,甚至與美國的2.5~3%也有明顯的差距,1960年代平均約7~8%的增長率,更是遙遠時代的回憶了。通貨膨脹率或者說物價上漲指數(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比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發布的資料,1996年~2016年的20年間,美國累計上漲了46%,英國是41%,法國是31.5%,德國是29.1%,而日本只有2.4%,遠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對於民眾而言,物價穩定或許是件好事,但消費因此難以擴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日本為什麼會出現長達30年、恐怕在今後相當時期內仍會延續的經濟低迷呢?當然,有國際經濟變動、日本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此外,經濟學教授塚崎公義還指出如下3個原因。
一是勞動力嚴重不足,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移動,如今這一移動基本已經停止,因為農村已沒有剩餘的人口可以向城市移動,而城市呢,出生率比以前大為降低,也就是說,能夠提供有效勞動力的青壯年人口逐年減少,人口紅利已經完全沒有了;二是因機械化而帶來勞動生產率上升的勢頭已大大減緩,無論在工業領域或農村田間,各種機械早已普及,生產效率上升的空間極為有限,曾出現的玫瑰色光亮已大大消退;三是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當然,還可以找出若干其他原因,比如日本沒有有效及時地開發出經濟增長的新領域,整個社會的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無法與美國匹敵等。
高齡化危機
其次,這30年間,與經濟資料相對應的,出現了幾個大變化。
一、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這問題在1980年代已出現,但現在日益顯示其嚴峻性。戰後的1947~1949年間,每年新生兒出生有270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4.32人,是戰後歷史上最高的,以後有高有低,第2次出生高峰出現在1973年前後,大約有200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2.14人,以後漸漸減少,1984年出生人數跌破150萬人,泡沫經濟崩潰以後,出生人口連續下降,到2016年,只有97萬多人,家庭生育率降到1.44人。據統計,2012~2017年期間,日本總人口減少了1個斯德哥爾摩城市的人口數,即106萬多,截止至2017年10月,日本總人口1億2671萬人,據預測,今後的40年間,總人口將減少45%,而且相當部分是青壯年人口。與此同時,日本的醫療水準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據日本勞動省發布的最新資料,2017年男性為81.09歲,女性為87.26歲,在世界上,女性居第2位,男性居第3位。同時,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了總人口的27.7%,也就是說,接近3分之1的人口超過了65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