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當然也會成群結隊。它們集結成染色體,染色體再聚集在細胞裡。更重要的也許是,整個物種的基因庫可被視為相互合作的基因群。理由很簡單:自由漂浮的DNA碎片無法有效地讓自身複製。經過數十億年的生物演化,地球上大多數的DNA都經過精心包裝,就像基因就包裝在生物體這樣的活機器裡。當然了,仍然偶爾有「跳躍的基因」及「違規的基因」,剩下的則是一點搭便車的自私基因,還有利用其他較大群組複製機制的最小病毒群組。不過,總的來說,基因要傳播出去,就必須要有群組。
電腦、網路出現 提升迷因群組擴散速度
我們可以簡單類比,主張迷因應該表現出同樣行為,但最好是回歸演化理論的基本原則。想像有2個迷因,一個是「把刮刮卡寄給××」,另一個則是「讓你贏大錢」。前者不可能單靠指令本身就讓人照做,後者就有可能,但裡面卻沒有操作指令。這2種迷因再與其他合適的共同迷因攜手合作,顯然能讓人們遵循指令,並且複製整套迷因。迷因體的本質就是:迷因在群體中,能比單獨存在獲得更多複製的機會。我們稍後會視情況提出更多案例。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簡單自我複製迷因群組,更因為電腦和網路的出現獲得爆炸性的增長。電腦病毒就是明顯且熟悉的案例,它們可以從一個使用者傳遞到另一個使用者,而且使用者的數量(至少在當時)還會持續增加。此外,還能以光速跨越非常遙遠的距離,並且安然潛伏在固態記憶體之中。然而,這種病毒不能只下「複製我」這種指令,這或許能把潛入的第1部電腦記憶體塞爆,卻無法繼續傳播得更廣。因此,病毒也會有促進其生存的共同迷因。它們會潛伏在人們透過電子郵件寄送給朋友的應用程式裡,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所入侵電腦的一小部分,因而逃過了立即偵測;有些則是依機率受到觸發;有些會把自己埋藏在記憶體中,然後在特定時刻蹦出(例如我們預期1999年12月31日會跳出很多隻病毒),再加上電腦很可能無法應付公元年代尾數為「00」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有些病毒引發的效果很有趣,像是讓電腦螢幕上的所有字母掉落到該頁面最下方,並對使用者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有些效果則是讓網路動彈不得, 最後毀了整本書或博士論文。我的學生近來就在電腦的文字處理軟體Word6.0中遇到一隻病毒,這隻病毒潛藏在「論文」這個區塊,意圖在你整年度的工作完成之際讓你中毒。難怪現在網路都要自動且頻繁地掃描病毒來自我保護,我們也為資訊領域提供了大量的防毒軟體。
網路病毒是比較新的迷因。我收過一封「筆友的問候」,這顯然是來自某位未曾謀面人士的好心警告,裡面寫著「絕對不要下載任何標題為『筆友的問候』的訊息」,然後繼續警告我如果我點開了這封可怕的訊息,就會讓「特洛伊木馬病毒」摧毀我硬碟中的所有資料,再自動把這封訊息傳給我信箱中的所有電子郵件收件人。為了保護我的朋友及全世界的電腦網路,我必須儘快把這封警告信寄給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