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必得笑說,當時概念新穎、沒有前例可循,一切只能靠自己不斷嘗試。「因達不到理想標準,丟掉很多樣品。」以密度來說,射進愈多ETPU顆粒,內胎彈力就愈佳;目前光密度與硬度就分為三種。
他舉例,當時最困難的環節之一是模具。「要揣摩內胎尺寸,找到標準值,因為不同自行車的內胎會有誤差。」麥必得與團隊用3D列印先做出可能的原型大小,塞進外胎內看是否適合;才送至模具場開模做樣品,如此反覆作業,次數多到數不清。(延伸閱讀:「貨都出不去,還談什麼GDP!」斷鏈、掉單、塞港…推升航運股史上最瘋漲勢)
獲共享單車追單 成營收主力
產品歷時一年半的研發還沒完,行銷又是一大關卡。經常親自帶所有產品到國內外自行車展參展增加曝光度,麥必得卻發現,自行車業者、代理商未必了解他的產品與市面上一般內胎的差異,或者對方因忙於業務,無法有效將產品推廣至終端使用者。
歐洲興盛的共享單車,成了他的突破點。「對共享單車業者來說,常有輪胎遭破壞、爆胎的情形,而且歐洲人工貴,艾逸豐的無氣輪胎成為一種一勞永逸的解方,能降低成本。」麥必得透露。
單看售價,艾逸豐的產品依不同尺寸,價格落在40至80美元;相較於一般內胎約10美元,的確貴上數倍。但蔡盈芬解釋,從共享單車的長期成本來看,一年一輛自行車每個輪胎約須換20條內胎,換算下來,一輛自行車的輪胎成本約超過台幣1萬元,相較使用艾逸豐內胎約台幣4千元,成本高出不少。也因此,他的無氣輪胎對共享單車業者來說,仍有成本上的誘因。事實上,目前公司營收中,約有一半來自共享單車業者。
剛起步的艾逸豐,目前產品皆委外生產,台中總部僅負責研發與接單。蔡盈芬透露,目前公司尚未獲利,而2019年陸續開始接訂單至今,出貨金額近千萬元,「因疫情使全球供應鏈不足、工廠生產週期過長等,導致交貨給客戶嚴重遞延。」
「一直希望城市少一點汽車,讓更多人騎乘自行車,達到健康與環保的雙重目標。」麥必得透露,現階段正積極尋找資金,隨著銷售量提升後,也計畫在美國等地建置倉儲。
只不過光有創新產品還不夠,這位台灣女婿如何搶下更多客戶,盡快轉虧為盈,並持續提升生產規模,是接下來的挑戰。(延伸閱讀:世界級豪宅鋼構靠它做!長榮集團「股王」竟非海運,而是這檔興櫃股)
撰文/張玉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