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森在論壇提到兩個重點:第一,美國不會承認台灣。這個問題不大,前副總統呂秀蓮說從一九九六年直選總統以來,台灣就是獨立國家,另再花時間搞台獨;早在一九九五年施明德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就宣告「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民進黨執政不會也不必宣布台灣獨立」,上述立場並列入台灣前途決議文;時至今日中華民國台灣,應該是最大公約數,不論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要不要加「在」或「是」。
美國不會承認台獨,但「兩岸新方案」是什麼?
第二,拜登的挑戰在於能夠想出什麼「兩岸新方案」,不再是「一國兩制」,這已走到盡頭。這有點驚人,畢竟台灣從來沒有接受過「一國兩制」,這也不該是美中三個公報所謂的「一中原則」的內涵,台灣應該爭取的是美國政策下,更好的「兩岸新方案」。
同樣的,台灣也得思考有沒有在「九二共識」之外的開啟兩岸對話的「新鑰匙」,毫無疑問不接受「舊鑰匙」的蔡政府得負更大的謀畫之責,就像台北市長柯文哲不用「九二共識」,但拿出「兩岸一家親」第二把鑰匙;連呂秀蓮都想出「一個中華,兩岸統合」,雖然朝野都沒人把她的點子當回事;對希冀兩岸復談的國民黨而言,未始沒有一丁點責任,畢竟沒有共識基礎的兩岸政策,下場就只能是鏡花水月,一旦政權更迭,一切都得推倒重來,對政黨而言,代價只是拿不拿得到政權,對台灣人民而言,却是永無休止地面對兵戰兇險的威脅。
不論對內或對外,「兩岸談起來」都是最好的結果,但若國內無共識,兩岸怎麼談得起來?就算談起來,誰能保證沒有第二次太陽花?兩岸交流是現狀,交流低迷也是現狀,蘇起說得對,「政治是可能的藝術,路是人走出來的。」兩岸關係這條路,蔡英文沒有國民黨不行,國民黨沒有民進黨也不行,台灣人自己吵翻天,北京還需要費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