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這不只是「泡菜」問題─亞洲脫漢的黑色幽默

2021-01-28 05:50

? 人氣

在南韓,製作泡菜是全民運動;不過,中韓網民為了爭誰是「泡菜宗主國」,網戰不休(美聯社)

在南韓,製作泡菜是全民運動;不過,中韓網民為了爭誰是「泡菜宗主國」,網戰不休(美聯社)

中韓「泡菜之爭」重燃戰火,原因是中國網友要求一位韓國網紅就其點讚力挺韓國菜包肉和泡菜言論做出道歉。環球時報去年達觀的導時用了標題《中國主導制定泡菜業國際標準,韓媒炸了:泡菜宗主國的恥辱》,不但指中國泡菜產業「成為了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杆」,還指韓國所謂「泡菜宗主國」地位早已「名存實亡」,中韓網民為泡菜不休。

韓國的「脫漢」過程,生出一種「黑色幽默」,近年來不斷跟中國人爭奪漢文化「祖宗品牌」的專利權,聲稱諸如活字印刷術、針灸、圍棋、粽子,甚至漢字,都是他們發明的,今天又出來一個「泡菜」,而引起被民族主義充分餵養的中國憤青們暴跳如雷,唯有令人噴飯而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篇文字的原標題是《近代化與亞洲的脫漢》,我自《河殤》有「蔚藍色文明」一說之後,近年裡出現關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書寫,給我極大的衝擊,一個龐大民族群體,存活在無數的島嶼上,其領域東西橫跨地球一多半的經度,擁有人口一億五千萬,乃是史前便興起的一個「海洋文明」,而它的原鄉,就在台灣。這個「海洋發現」,又對中國大陸狂躁的民族主義,當頭一棒,就不只是「黑色幽默」了。

東南方瀕臨大洋的「漢字文化圈」,到近代民族主義興起,便面臨瓦解,因為近代化過程總是伴隨著語言運動,連中國本土都有「五四新文化」。漢字書寫系統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稱為「脫漢」,在東南「三國」又大異其趣,緩急分殊。

如越南,十七世紀法國傳教士帶來羅馬拼音字母,起初也不能與漢字相抗,直到越南獨立,特別是胡志明得手政權後,羅馬化越南文由國策扶植,遂將漢字驅逐。在朝鮮半島,北韓情形類似北越,即共產體制於一九四九年全面廢除漢字,改行十五世紀韓人自創的「訓民正音」;南韓則廢止不徹底,夾雜使用漢字不絕如縷,後來政府又頒佈「新訂通用漢字」千餘字。日本又類似南韓,其文字改革初頗激進,有以假名全面取代漢字、羅馬字化、限制漢字三種方案,後因混亂而終止,改由政府不斷頒佈「標準漢字表」,終使千餘字穩定在日文裡。

這種「脫漢」的情勢,也是近代一股潮流,所謂「中心衰落,邊緣崛起」,歐洲亦然。頗可玩味者,不只是民族主義者/共產黨人在文化變遷中的操弄角色,更是文化認同抗拒的逐級遞升———越邊緣抗拒越激烈;而且,在一個反西方、反傳統、反漢化的鏈條中,中國只是一個次中心,位置尷尬,卻也暫時被冷戰的新格局掩蓋著。

有一個所謂「共產主義陣營」關係,臨時替代了中國與韓、越(皆為北半部)的歷史關係,而且是舊式宗主關係的復辟;而在冷戰的另一側,即「工業東亞」,三十年前的「亞洲四小龍」,也是一個神話,此四地的經濟發達或因緣於冷戰超強博弈之偶然(如韓戰),亦不過是國際資本運作的殘羹剩飯,卻過度解釋為「儒家文明現代化」,繼而又作「民主轉型」的延伸敍述,其實台韓兩地只具跛足民主制,而港新兩地從未有過。冷戰外殼褪盡,中國大陸的帝國舊姿態必然再現,當它面對破碎的「漢字文化圈」,也只能望洋興嘆,卻惟有一個台灣,因為跟它的文化關係更加曖昧,而逃脫不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