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是「神的使者」 如今卻淪為「不男不女」的賤民……孟加拉開設第一所跨性別專門學校 伊斯蘭國家LGBT平權向前行

2021-01-27 07:10

? 人氣

在印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稱呼雙性人、跨性別族群為「海吉拉」,雖然海吉拉傳統上被視為「神的使者」,擁有祝福或詛咒她人的法力,但她們的實際地位卻等同最低等的賤民,遭主流社會排斥與歧視,甚至無法接受正規教育,大多數人皆為文盲,也往往求職無門,只能靠著乞討或賣身養活自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孟加拉首都達卡(Dhaka)日前出現該國第一所為海吉拉(Hijra)開設的學校,創辦者希望這所學校能成為開端,使海吉拉族群在這個保守伊斯蘭國度逐漸獲得尊重,並透過普及教育翻轉她們的人生。

法力無邊的社會邊緣人

根據孟加拉官方數據,人口1.6億的孟加拉約有一萬名海吉拉,也有人推估實際人數約達5萬人之譜,絕大多數為跨性別女性(MTF)。雖然孟加拉已逾2013年承認「第三性」的身分地位,並在5年後賦予海吉拉平等的參政、投票等公民權,但社會的保守氛圍仍將她們推向邊緣,從事乞討、性工作,亦或利用她們掌握的祈福或詛咒「法力」。

在達卡熙來攘往的街頭,總能看見穿著紗麗、濃妝豔抹的海吉拉在車陣中穿梭並敲打車窗,用祈福換取金錢,她們也會闖入婚禮、新生兒分娩等場合表演歌舞,換取幾塔卡(ṭaka,孟加拉貨幣)的微薄收入。

但在華麗的裝扮下,卻掩蓋著海吉拉身為淪落人無可奈何的處境—她們之中許多人被迫賣淫,甚至接受殘忍的去勢手術;孟加拉殖民時期遺留的法律更規定,同性性行為違反刑法,使她們承受送入監牢的風險。

跨性別伊斯蘭學校

現年31歲的麗雅(Riya)就是孟加拉其中一位命運堪憐的海吉拉,她兒時曾短暫進入學校就讀,卻因與眾不同的身分遭同儕霸凌,更在年僅5歲的稚齡慘遭父母遺棄。「誰想要去乞討?我也不想,但我別無選擇,」麗雅向《日經亞洲》(Nikkei Asia)表示,乞討所獲得的收入越來越差,更面臨警方的欺凌騷擾,但「我們沒有其他機會。」

而在被迫輟學逾25年後,麗雅近日終於能重返校園,在達卡專為海吉拉設立的第三性伊斯蘭學校(Madrasa)學習念誦《古蘭經》經文。雖然這所學校並不屬於政府監管的正規教育體系,教室位於貧困街區三層樓房的頂樓,但麗雅與其他學生仍不勝感激,教室中充滿著琅琅讀書聲。

除了《古蘭經》相關課程外,這所學校還免費教授孟加拉語、英語、數學及社會科學等科目,更不設入學年齡限制,目前已有超過150名學生。麗雅告訴《日經亞洲》,海吉拉遭受社會排斥,「我們沒有機會在正規學校或伊斯蘭學校受教育......如今,我非常高興能擁有這個機會。」

「我們必須銘記,真主(Allah)並沒有區別對待祂的子民,」這所第三性學校的校長、當地伊斯蘭教領袖伊瑪目(Imam)阿薩德(Imam Abdur Ra​​hman Azad)強調,海吉拉生而如此,「是社會和國家基於自身的社會汙名,將她們排除在外。」

一開始,阿薩德在清真寺內為海吉拉上課,並吸引周邊地區6名志同道合的神職人員加入,其後更獲得高級軍官喬杜里(Rihanul Bari Chowdhury)資助其已故富商父親留下的遺產,順利創辦孟加拉首個專為海吉拉設立的教育事業,「我們的共同目標是讓海吉拉這種邊緣群體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不過,關注海吉拉權益的社福組織負責人米圖(Abida Sultana Mitu)坦言,在獲得平等法律地位和教育機會之餘,海吉拉要被孟加拉社會接受,前方仍有漫漫長路,強硬派穆斯林更依舊把海吉拉視為罪人。但正因如此,海吉拉能在伊斯蘭學校受教育更具重要性,「這證明伊斯蘭宗教領袖能成為社會正面變革的有力推動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