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勞團的好心怎麼變成毒藥

2017-10-13 05:40

? 人氣

作者強調,勞工團體們的「擇善固執」,卻可能變成政策修正的阻礙,任何政策的滾動式調整,都變成了與財團、資方的妥協。(資料照,蘇仲泓攝)

作者強調,勞工團體們的「擇善固執」,卻可能變成政策修正的阻礙,任何政策的滾動式調整,都變成了與財團、資方的妥協。(資料照,蘇仲泓攝)

國慶連假過後,多數人回到工作崗位。影響勞工的「一例一休」政策,伴隨著賴清德提出修法的消息,又成為輿論的討論議題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勞工團體主張,賴清德要調整一例一休之前,必須先還給勞工七天假,與此同時,勞團在公共政策的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也已經達標,政院最晚需要在11月27日之前給予答覆。

身為一位教師,雖然我和許多適用週休二日的勞工一樣,早就已經沒有七天假(就連教師節也還要上班),所以對於是否要有七天假沒有己身定論。不過對於去年對蔡政府願意修法通過「一例一休」給予相當的期待,認為此政策對許多加班、過勞情形嚴重的勞工更是一大福音。

然而,我卻發現實際狀況卻與我想像的有一些出入。

這次連假回到老家,我問我在工作的姪子,一例一休通過後勞動條件有沒有進步,是否有領到更高的加班費、或是減少過勞的情況。沒想到,身為年輕人,他卻向跟我抱怨起「一例一休」的惡果。

他認為按照過往的排班,他可以多上幾天班,拿到更高的薪水,現在卻因為老闆為了加班費考量,減少了加班的時數,反倒讓他沒辦法多上班,賺更多的錢,而從事餐飲業的他,在上班時老闆還會提供三餐,而現在被強迫放假在家,不僅賺不到錢,也要多支出三餐的費用。

這讓我想到,過去大學時曾去偏鄉去服務當地學童,結果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幫到他們什麼忙,反倒是受到當地人的照顧居多,我常常反省,我們自以為的善意是不是造成了當地人的麻煩了呢。

好的政策應該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

一例一休的確象徵台灣勞動政策的進展,在「一例一休」施行後,勞工平均領到的加班費變多了,平均工時也降低一些,確實有許多勞工因此受惠。但「一例一休」對不少排班制、區分淡旺季的製造業造成了不便,亦有可能像我姪子的案例一樣,變成資方與勞方都不滿意的情況。

因此現階段政府要做的政策調整,絕對不是走回高工時、低薪資的老路,而是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適當的放寬不同企業的適用條件,可惜的是,在現今的輿論氛圍下,就會被批評為「為資方開了大門」,但一體適用的政策確實帶來了許多的不便。

勞團的一片好意,卻可能造成相反的後果

許多勞團一直為了台灣的勞動條件付出不少努力,但畢竟關心的議題和團體有限,沒辦法卻考量不同產業的差異。尤其在北部的勞工團體接觸到太多過勞和低薪的勞工群體,對於爭取這些群體的勞動權利不遺餘力,卻忽略了我姪子這種「不上不下」,不算過勞、也不至於太低薪的勞工們,想要保持工作與薪資彈性的需求毫無知悉,或是排班性質與北部有異的南部企業,強制要政府推出一體適用的政策,反倒造成許多的麻煩。

然而,勞工團體們的「擇善固執」,卻可能變成政策修正的阻礙,任何政策的滾動式調整,都變成了與財團、資方的妥協,而不滿該政策的勞工的聲音,卻從來不算意見。我那對於政治冷漠的姪子,從來不會為自己的權益發聲,也許他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吧。

*作者為私立國中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