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總統拜登上任逾1周,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丁及財政部長葉倫任命案陸續獲得聯邦參議院批准,而他們在聽證會上對中國問題的答覆,顯示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逐漸成形,不過已空缺3個月的駐中國大使一職,目前尚無出線人選。
看清習近平政權和中共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中國事務分析師巴洛斯(Bryce C. Barros)日前在《外交政策》(FP)撰文直言,拜登政府內閣組成多元,以呈現美國社會真實樣貌,駐外使節也應反映這點,認為新的駐中國大使可由非裔出任。
巴洛斯指出,中國對黑人仍有歧視現象,如果是非裔出使中國,不僅符合拜登政府組成多元性,還能向中國傳遞此意識形態。前美國駐中國大使羅德(Winston Lord)告訴美國政治網媒《Politico》,出任此職的人選必須「懂中文,了解中國的過去與現在,還有看清習近平政權及中共」。
"Once the United States embraces diversity within the foreign service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pparatus, the amount of talent that has been wasted for decades will take the world by surprise," Bryce C. Barros writes.https://t.co/wM4cGjNx8h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January 20, 2021
要能用中文流利溝通
「與中國交涉及回報美國都應公正」,羅德強調,「避免擁抱貓熊和屠龍......雖然中國審查嚴格,但駐中國大使仍能透過社群網站、旅行與中國人民互動,個人魅力會有所幫助」。歐巴馬時期的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認為,理想的新任大使要和總統及其顧問有互動。
何瑞恩提到,新大使也要熟悉美中關係相關議題及美國政治前景,這樣對之後的中國議題上才有影響力,更直言要夠「厚臉皮」。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從1970年代開始造訪中國,認為新大使「要能直接用中文與中國領導階層、媒體和人民流利對話」。
Thanks to @dwertime for quoting me in this week's China Watcher on the qualities that I think the next ambassador to China should possess. @politico https://t.co/JZfVJbxbnk
— Jerome Cohen 孔傑榮(柯恩) (@jeromeacohen) January 22, 2021
布林肯點出中美科技戰
《Politico》直言,要和中國達成協議,用說的很容易,難的是把中國排在像是氣候變遷等迫切議題之前,不過海恩斯(Avril Haines)、布林肯(Antony Blinken)、奧斯丁(Lloyd Austin)、葉倫(Janet Yellen)在聽證會上的回應,顯示拜登政府對中國有一致看法,亦即中國是美國的巨大挑戰。
《Politico》指出,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說,「科技民主政權和科技專制政權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哪一方決定如何使用科技...... 會塑造未來10年的走向」,儘管布林肯沒有點名中國和美國,但也眾所皆知是指兩國之間的科技競爭。此外,布林肯與奧斯丁均未點名中共,而是聚焦中國所做的事。
中國警告拜登別太強硬
台灣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一大議題,對於共和黨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要求結束對台「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奧斯丁未正面回應,僅誓言支持美國協助台灣建立自我防禦能力的承諾。《Politico》稱,儘管拜登政府外交回歸專業,中國卻走向瘋狂。
拜登20日宣誓就職沒多久,中國外交部隨即宣布制裁川普時期的25名官員,《Politico》認為,中國想藉此警告拜登政府,不要對中國太強硬,只是此舉會讓美國視為粗糙的焦土政策,且在跨黨派一致要面對中國挑戰的情況下,中國可能被自己的警告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