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作年資漸增,年後轉職的時節又到來,該選擇要走、要留?機會成本的拿捏,都需要我們謹慎思考,我們又該如何評估現在的狀態適不適合離開呢?
先透過這三層問題,來檢視自己目前狀態,讓自己在考慮工作轉換的時候能帶有更多策略或目的性。
第一個「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是否還有學習的空間?」
第二個「以不同視角來看待想要離開的原因」
第三個 釐清自己「需要的是足夠的休息時間?還是真的需要透過換工作來改變現狀?」
列出你對下一份理想工作的條件
隨著每個階段的不同,符合自身「理想」的條件也會隨之變化。有的職場人開始在乎「時間彈性」,或者有的人更重視「學習成長」,優先確認目前對於理想的定義至關重要。當條件愈能具體,將更能知道自己與對方的原則與底線,能避免我們在選擇工作時,忽略了其他也很在意的細節。
常見的期待條件常包含:薪資、文化、地點、職涯發展、福利、同事、主管等,列出來後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去排序與取捨,畢竟一份工作難以樣樣完美,選出一個對自己現階段至關重要的「條件」以此選擇,才能更靠近屬於自己的「好」機會。
如何辨別求職企業是否符合理想?
在求職時,盡可能去研讀公司近三年的營運動態、所處的產業供應鍊新聞、經營團隊的背景成員,或是其他相關的資料,都能更擴充自己的思考範圍。
但往往我觀察到,許多人常常是憑藉職缺說明書所描述內容或是僅憑網路參考資訊,去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條件。但這樣的做法缺乏客觀性,畢竟每個人認為「好」的定義相當不同。
除了做資訊搜集,我更建議要能在面試時多關注面試官,或是整體企業呈現的文化環境,並且勇於提問去釐清工作的真實樣貌。往往當職場人太依賴二手資訊,就不容易能夠在面試產生好的提問,但這卻是辨別企業是否真的符合理想的關鍵。
因此,充資訊搜集的廣度,並且保持獨立判斷、並在面試時去核對自己的猜想,更有機會能進入到讓理想轉為現實的工作環境。
而假設有幸進入到面試中,注重面試官回答背後的思路,會比只關注片面的答案來得重要。畢竟每個人的溝通風格有所不同,甚至不一定每個面試官都學習過面試的技術,因此在面試中造成求職者與企業雇主間的誤會時耳所聞。
然而,回到求職者的立場,關注面試官的思路,他是如何想事情?他認為重要的事情為何?他認為好的標準應該是什麼?甚至是把「面試官」換成「這間企業」,同樣的去好奇與觀察,就能夠提昇我們辨認機會的思考高度,反思「這樣的標準」是我偏好的嗎?對方所認為的「好」也是我認同的「好」嗎?
當有這樣獨立判斷的過程,對於到底要怎麼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理想機會,答案會更容易浮現出來。最後,祝福各位求職者在年後轉職順利,找到您心目中理想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