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一個中國,不同的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評價和結論?其實,社會生活是如此紛繁複雜,對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國度、同一個運動,人們能找到一百個理由譴責,也能夠找到一百個理由讚揚,遑論對於處在社會大轉型階段的中國。對一個時代和社會做出正確判斷,既需要知識,也需要良知和見識。劇變中的中國呈現出多個面向,既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的高樓,也有被毆打被抓捕的訪民,既有曾位居世界第一的奧運會金牌,也有成千上萬食用毒奶粉而受害的結石寶寶。中國漫長的歷史、眾多的人口、低下的國民素質,都可以成為缺點、錯誤甚至為罪惡辯解的口實。那些帶著度假、消遣、獵奇心態到中國來採訪和寫作的人,完全有理由驚嘆北京、上海的夜生活超過東京和巴黎,那些滿足於官方統計數據的國際組織的官員,拿出「中國第一」的報告似乎是有根有據的。
如何診斷中國?如何面對中國社會矛盾的現實?如何鑒別莫衷一是的意見?如果現實本身不能自動提供答案,那麼我們可以在歷史中尋求啟示。
蘇俄的十月革命以「新生事物」的名義吸引人們的讚譽,其粗暴、混亂和不人道長期得到原諒,像羅素、胡適這樣的大思想家和學問家都對布爾什維克的蘇俄一度神往,但最後,他們基於大鎮壓和大審判的事實作出了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結論。
希特勒統治的德國以紀律和效率,勞工福利和社會淨化(相當於今日中國的「掃黃打非」)為名,承辦的柏林奧運令世界矚目,其震撼力超過北京奧運,但最後證明正確的是卡爾•雅思貝爾斯、漢娜•阿倫特這樣的批判者和反抗者,而不是那些謳歌法西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著名學者。
只有進入歷史,才能對人類迄今為止,在政治文明的指導性原則方面達成的共識具有信心。現在的形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很相似,那時西方對自己的制度和理念都失去了信心,而德國、日本的法西斯勢力正在崛起,西方政要自亂陣腳和稱讚法西斯的短視言論不絕於耳,中國思想界、知識界學習西方的勢頭戛然而止。今天,西方社會的福利制度和民主制度受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中國模式似乎是另一種文明的替代方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潰而不崩》既是一份診斷,也是一副清醒劑。本書作者兼具經濟學家的實證態度和歷史學家的長遠眼光,在蘇聯東歐的轉型參照之下對中國現實進行深透分析。讀完此書後人們會產生一種感覺:只要有直面現實的勇氣,認識中國並不是太難。應該說,目前對中國形勢和世界大勢的認識,對中國知識界的見識固然是一種考驗,但它的難度和挑戰性,並不如梁任公一輩面臨歐洲凋敗之局遭遇的考驗那麼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