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分析,常會發現,還是中國本土學者明白得多,至少知道問題在哪裡。引起我這感觸的是兩條消息,一條消息是最近在中國媒體上刷屏的「黑天鵝」與「灰犀牛」;另一篇是路透8月24日消息,該消息引述匿名知情人士的說法,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即將開始為一帶一路融資成百上千億美元。由於沿線國家多高風險國家,或引發全球金融系統風險。
如果看看近幾個月中國的經濟決策關注的焦點,就會知道前者是真實存在的危機,後者至少在現階段是個假議題。
中國早知「灰犀牛」的存在
最近,中國媒體討論經濟問題時,「黑天鵝」與「灰犀牛」兩個詞彙頻現,原因是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而這兩個名詞源於中央財經辦主任劉鶴為一本書寫的序言,標題是《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金融監管的失敗》。
劉鶴的特殊性不僅僅在於他的幾個官方身份,而在於其傳說的身份:習近平最信任的經濟智囊。在中國,上達天聽這個身份很重要,外國人很買帳。
2016年,西方媒體頻頻使用「黑天鵝」一詞來形容英國退歐與川普當選,人們也許不知道該詞典出8年前一本書,但都知道「黑天鵝」指代不可預測的小概率事件。「灰犀牛」究竟指代何物?在同類文章中,《比「黑天鵝」更可怕的「灰犀牛」到底是什麼》大概是解釋中國有哪些「灰犀牛」最精煉的一篇。
該文先交待了出處:「灰犀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於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此前,他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界定:「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該文接著指出中國有三頭「灰犀牛」,離其衝擊力爆發的時點越來越近,其中,房地產泡沫毫無疑義是中國那頭最大的「灰犀牛」, 符合世界所有房地產泡沫的兩個特徵: 一是周期長,一輪大牛市超過10年;二是泡沫破裂時地動山搖,猶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難。第二頭「灰犀牛」是「貨幣貶值、資金外流」,引發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金融動盪。第三頭「灰犀牛」是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官方公佈,截至今年6月底,不良貸款或關注類貸款兩類貸款共5.3%。
「灰犀牛」當然不止這三頭,但與這三大事涉全局的問題相比,地方債務、理財產品危機都要算是枝節了,是「大河」與「小河」的關係。翻查我從前年開始發表的經濟類文章,一大半都是分析這幾大問題,但需要指出,銀行不良資產率遠比中國官方承認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