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蒲德培選文:以書寫征服,統一成為對歷史人物道德判斷的標準

2021-02-14 07:00

? 人氣

作者提及,清朝的擴張對其社會經濟結構、行政制度與自我觀念造成長久的影響。(示意圖/imdb)

作者提及,清朝的擴張對其社會經濟結構、行政制度與自我觀念造成長久的影響。(示意圖/imdb)

在二十世紀,正當中國民族主義者嘗試要喚醒民眾回應帝國主義的威脅之時,歷史心靈也開始封閉。二十世紀的中國民族主義者面臨日本、俄羅斯與西方列強的攻擊,對維持「民族」統一至為關切。因為他們認為滿洲人是異族,是漢族的落後統治者,他們貶低或幾乎忽視了清朝領土擴張的獨特特徵。對他們來說,滿人的專制阻礙了團結中華民族的力量,後者將會從下而上長成一個強大的民族。中國的領土範圍可以追溯回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民族主義者們把帝國往外向中央歐亞的擴張看做中國文化與力量興起的自然結果。他們並沒有把中國領土擴張歸功於滿人,反而責怪滿人弱化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們有關征服歷史的粗略討論源於此一預設,即清朝的擴張僅是早期中華王朝擴張計畫的完美頂點,而非重新定義中華國家性質的斷裂點。這是一種民族主義歷史的目的論,暗示著清朝不過是完成了之前王朝的任務,涵蓋所有「自然」歸屬於中國領土。然後這個空間為近代中國繼承,並使其成為中國想像共同體的基礎。近代的教科書強調清朝與之前王朝的連續性,潛在預設是如此驚人的領土擴張並未造成太大的變化。

但就如同我已強調的,清朝的擴張並非延續過往朝代的線性成長,而是代表與明朝在戰略目標與軍事能力上的重大斷裂。其統治菁英的不同性格,在動員內地中國資源上的成功,以及帝國的歐亞外交策略,才使得擴張成為可能。

這個擴張對清朝的社會經濟結構、行政制度與自我觀念造成長久的影響。清朝皇帝與將軍們相信他們已經達成史無前例的成就,他們透過重新書寫征服歷史的計畫,成功將其成就與過去王朝的成就連結起來。為了創造與過去王朝的連續性,清人在某個程度上遮蔽了自身成就的激進意涵。而民族主義者則在清代官方史家的遺產上,建立了在今日仍為主流的中國歷史觀。

從中程觀點來看,清代征服的終止埋下了導致清帝國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崩潰的因子。從較長期的觀點來說,這些征服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中國的領土與文化認同,留下現代民族國家重建的基礎。我們已經看到統治者如何發展普遍王權的自我概念,在擴張過程中逐漸擁抱文化傳統不同但又重疊的多元民族。從文化定義來說,清朝並沒有一個單一絕對的轉捩點,而是逐漸演化出對天賦使命的意識:將諸多(但非全部)的歐亞文化合併到單一凝視之下。

定義邊界與消除對手,也意謂著對帝國正當性宣稱的限制。儘管皇帝自誇要涵蓋「普天之下」的所有邊疆,但邊疆作家如七十一則清楚知道並非如此。魏源利用七十一的著作獲得很多橫跨歐亞大陸的清朝對手們的知識。透過外國顧問測繪帝國領土範圍的地圖,清朝統治者已經隱約承認他們僅能占領部分地球表面的土地,一個可以用經緯度的普遍座標來測量的全球空間。從康熙的繪製地圖到魏源對於邊疆戰爭的討論,帝國擴張的主題持續發展,成為新的民族意識建構的基礎。我會在此簡要回顧一下,瓜分當今大草原的三個民族國家有關征服的歷史書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