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印度與中共邊境紛爭看我國政戰應處之道

2021-02-13 06:00

? 人氣

從2003年就是當家「花瓶」的李紅,多年從事對台新聞卻鮮少來到台灣,直到「求和說」才在台臭名遠揚。(翻攝自中國央視)
而中共在媒體上的外宣基本上則仍舊以內宣以發洩調國內民族主義壓力為主。圖為中國官媒央視。(翻攝自中國央視)

而中共在媒體上的外宣基本上則仍舊以內宣以發洩調國內民族主義壓力為主,中國和印度同為人口龐大的古國,但中國民間普遍看不起印度,認為印度窮困落後,但實際上中國需要印度的廣大市場與勞動力,但印度卻不一定需要中國的產品,因為印度在先進科技與生技上並不輸歐美各國,但在低廉的產品消費上與中國又形成競爭,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可以從官方到民間抵制「中國製造」,但中共當局卻無法抵制「印度製造」的根本因素。因為連中國企業自己都抵擋不住印度製造的誘因, 現實因素使資金逐漸移轉至印度,印度勞動條件也逐漸超越中國,外加印度外交的有利局面取決於國際希望透過印度制衡中國,因此印度從傳統軍事的對峙,到媒體資訊的宣傳乃至於外交角力,印度幾乎占據領先地位的原因。這場印中混和戰,中共注定站在下風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對國軍政戰的啟示在於,過去我們認為中共大外宣得力於其體制的優越性,台灣因為民主反而無法有效規模的反擊,但從印度的例子可以發現這根本就是錯誤的理論,台灣和印度共同的處境在於我們在諸多國際場合都遭受到中國的壓制,但中華民國不管是軍方的媒體或民間的媒體都比中國還要自由,且外交與國防最大的差異在於,外交得利於既有的國際建制,但國防操之在我和敵對國家之間的互動,在二戰結束雅爾達體系還未崩解的現代,只要不要輕易爆發熱戰,在資訊作戰和心理戰蓬勃發展的當口,受害國只要掌握遭受侵略的話語權,加害國基本上只有處於輿論挨打的份。

中國雖然可能不怕遭受輿論的譴責,但只要台灣像印度一般取得盟友與淺在盟友的支持和同情,破壞中國從1970年代取得的國際既有建制優勢,就是我國政治作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眾所皆知的事實是,我國國軍可以決定方向的媒體基本上都是政戰單位在負責,且筆者有將相關影片給日本、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度等國友人看,他們一致認為影片品質優良,且相關人員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可惜缺乏強而有力的宣傳管道,依靠單一平台放送無法達到宣傳的效果。以國內客群來說,Line是非常好的宣傳管道,對國外客群來說,推特則是最重要的戰場,目前軍聞社、青年日報等皆在推特有開通相關帳號並以外語當作媒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且成績斐然。而Line本身是一個封閉且匿名性高的通訊用軟體,將影片和圖文碎鏈化、去中心化、去實名化之外,「轉槍為彈、轉砲為火」[1]可增加我國政治作戰能量與成效。

*作者為退役少校政治作戰官,研究紐澳和大洋洲關係史

[1] 「轉槍為彈、轉砲為火」:是資訊戰和心理戰的一種手法,將原本具有中心平台面對點「播放」的影片和圖片轉變成單一個人的和多人的密集性點對面轟炸性投放,後者的好處在於,可將中心平台觸及不到的潛在人士也接收到相關的資訊。該手法最早被運用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時,一間名為劍橋分析的心理戰軍火公司的攻擊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