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2021年開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並非中印邊境衝突之類的外交矛盾,而是從前一年底開始的農民抗議。
印度各地的農民反對政府去年11月通過的農業改革方案,在不同農會的組織下,發起了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大規模抗議,要求政府收回法案。
2021年初,印度新冠病毒傳染雖然放慢,但感染總人數已經超過1千萬,僅次於美國;經濟局面愈加嚴峻,而農業改革引發的抗議被認為是莫迪(Narendra Modi)執政6年來最大的內政挑戰之一。
印度農民持續抗議的原因是什麼?下一步莫迪政府會採取什麼手段?印度農民會如何選擇?
印度農業全景
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世界人口大國。印度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2%。但工業化進程讓印度農民日益陷入整體危機的境況。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40%以上的勞動力在從事農業勞動。但自從上世紀60年代實行的政府干預的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利益,但阻礙了印度農業市場化、規模化進程。
而近年來印度沒有官方公布的農村家庭收入數據,但有農業工資(農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的增長率都在放緩。而通貨膨脹率超出了收入增長。
數據顯示,印度公共和私人對農業的投資近年來一直在下降。
印度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官方調查發現,在過去3年中,農民承擔的平均債務額增加了一倍多。關於負債農民是否應該獲得債務減免的政治辯論在印度早已持續很久。
雖然製造業增長吸收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但在新冠疫情之下,失業率創紀錄高漲。而很多失業的打工人口返回鄉村,在小農經濟中維持生計。
缺乏溝通的改革
面對農業部門對印度GDP的貢獻不斷下降,誓言實現印度大國夢想的莫迪決定改革,希望以此來實現農業的市場化,提升印度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學者指出,莫迪政府利用執政黨在議會的多數席位,在缺少與農民、農會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協商的情況下,強行於2020年11月通過了農業市場化的3項法案。
對於印度的農民而言,如此大幅度的改革突然降臨,將對他們的土地、農產品出售以及許多農民所依賴的政府農業補助造成衝擊,影響其生計。
農民擔心,按政府的改革方案,他們很快就會被印度新興的農業企業吞噬。
示威活動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區,農民們封鎖公路和鐵路,限制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人員和貨物的流動。與此同時,農民和農會代表也在通過法律程序挑戰政府決定。大批農民冒著冬日寒冷露天宿營,數十人被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