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緬甸政變─民主化的考驗

2021-02-09 07:10

? 人氣

支持翁山蘇姬的抗議者7日走上街頭,反對軍方接管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並且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美聯社)

支持翁山蘇姬的抗議者7日走上街頭,反對軍方接管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並且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美聯社)

緬甸軍方發言人2月1日以電視講話宣布,拘留該國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及部份政府官員,並將權力轉移至軍方,由軍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接管,原副總統、退役將領明穗(Myint Swe)擔任代理總統,並將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軍方的說法,這項行動是為了處理去(2020)年11月大選出現的「舞弊」事件。在該次選舉中,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取得約83%議席,翁山蘇姬本人則有望續任國務資政。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在476席中僅取得33席,即使加上軍方保留的166席,也不到三分之一的席次。

敏昂萊知道無法靠選舉更上一層樓

一般認為,選舉舞弊只是表面理由,真正原因是軍方擔心失去權力。緬甸於2011年走上民主化的道路,至今進行過2次大選;但經歷長達50年的軍事獨裁統治,軍方的影響力仍是無所不在。根據2008年由軍政府頒布的緬甸憲法規定,軍方不僅自動取得四分之一的議會席次,還能掌管3個重要的政府部門,即內政、國防和邊境事務。

翁山蘇姬雖貴為「國母」,但不敢忽視緬甸軍方於幕後扮演的政治角色。例如,她曾容許並公開辯護軍方殘酷打壓境內穆斯林少數族裔洛興雅(Rohingya),此舉雖不致動搖她的國內政治地位,但卻引起國際社會非議,使這位緬甸「人權鬥士」的民主光環大為失色。僅管如此,軍方還是擔心翁山蘇姬選後再度掌權,並以修憲之舉來取消憲法賦與軍方的特權。

旅居日本的緬甸民眾7日在大阪街頭抗議軍方發動政變。(美聯社)
旅居日本的緬甸民眾7日在大阪街頭抗議軍方發動政變。(美聯社)

此外,政變也被指和軍方領袖敏昂萊個人的權力慾有關。敏昂萊現年64歲,他曾暗示在強制退役年齡65歲後,有繼續從政的打算。澳洲智庫「羅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的緬甸分析家勒梅休(Herve Lemahieu)指出,敏昂萊曾有以平民身分參選的念頭,但軍方於去年11月大選的潰敗,讓他知道靠選舉無法更上一層樓。

國際社會對緬甸軍事政變的反應,比起政變本身似乎更加詭譎。緬甸政變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外交挑戰。他必須在政治理念和安全利益之間做出選擇。拜登迅速作出強烈反應,他認為緬甸軍方舉動,是對該國民主過渡進程的直接攻擊。拜登強調:「武力絕不該用於企圖推翻人民的意願,或企圖抹去可信的選舉結果。」拜登經過一場選舉「混戰」,好不容易才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這番話出自他的口中,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