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主權國家的神話——關於建國的想像與現實

2021-02-21 05:50

? 人氣

於近代中國,在華外國勢力眾多,英、美、法、德、俄、日比比皆是。這些外國勢力固然各有盤算,但在介入中國政治之時,這些外國勢力的決策思維大同小異―一眾外力於全球擴張勢力之時,都需要思考如何在各地域妥善配置有限的資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各個西方外力同樣認為,對國家發展而言,歐洲局勢較亞洲發展重要, 故此即使這些外力在華擴張勢力,意欲介入中國本土政治,外力都會思考以最少資源得到最多在華利益之法。正因為一眾外力於國內乃至歐洲都不無各種政經包袱,在介入中國政治之時,外力著重的是制衡而非講求絕對控制。

外力制衡的對象有三:一,其他在華外力對手;二,可作本土政治盟友的中國地方力量;三,同樣可作本土政治盟友的中國中央政府。制衡的目的,是為控制介入中國政治所需的成本。對外力而言,要實現制衡目標,很重要的一步,是維護中國中央政府的權威,將之籠絡。

民族主義的三大迷思

這個策略的好處,是鞏固中國中央權威,有助防止任何一方在華外力獨大, 進而獨占中國利益。

可以說,要制衡在華外力對手,便先要鞏固中國中央政府權威。支援中國地方勢力的用意,是為制衡中國中央政府,使之願意配合外力,保障其在華利益。中國地方勢力之發展依賴外力支援,因此一旦外力發現地方勢力或會危及中央政府之地位,便會以中斷支援壓制地方勢力。

在此脈絡下,地方勢力以爭奪中央政府權力為目標,而非專注於各據一方,故此即使在20世紀初,於外力影響下,中國處於邦聯狀態,國家也未至於完全分裂。外力甚至會為中國中央政府提供各種支援,主動撤銷在華特權,容讓中國外交自主,方便自身以最少資源維持在華利益,這都為中國建立主權國家鋪路。

縱使日本為亞洲強權,其歐洲包袱顯然不及其他西方外力, 但日本作為後起強權,也不免受制於其他外力阻止任何一方獨占中國利益的意願,在頗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也不能不以間接方法擴展其在華勢力。直到二戰後,於國共內戰,外力蘇聯在華北為中共提供土地與物資,為中共提供生存空間,是中共能夠建政的重要成因。

中國國旗、五星旗。(美聯社)
筆者表示,中國地方勢力發展依賴外力支援,而地方勢力以爭奪中央政府權力為目標,而非專注於各據一方,因此即使在20世紀初,中國仍處於邦聯狀態,國家也未至於完全分裂。(資料照,AP)

第二,為民族主義論述祛魅。民族主義理論往往傾向認為,主權國家之確立,是民族主義者成功動員,驅除外力的結果。換言之,外力與民族主義力量處於零和遊戲關係,但在現實世界中, 民族主義興起與建國之間的因果關係不盡如此。

《建國與國際政治》所研究的中、印、泰案例皆顯示,民族主義力量或則隨外力支援而生,繼而變得繁盛;或則被用以鞏固主權國家之構建。在印尼建國之前,外來統治者都需培植在地政治盟友,以維持其統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