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秋風吻上民主的臉

2021-02-20 06:30

? 人氣

社交媒體已然成為政治煽動家的樂園。一眾政客和網紅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取悅網民,譁眾取寵不亦樂乎,煽動仇恨不計後果。川普就是此中能手,他從競選到掌政,憑藉簡單而又能挑動情緒的言詞,在社交媒體上廣獲粉絲讚好並大力轉發,最後竟連造謠選舉舞弊也讓數千萬美國人深信不疑。深究其實可發現,社交媒體披著自由主義的外衣,讓網民看不清其中資本逐利的本質,多在社交媒體營造的同溫層的暖流中樂此不疲,享受著安全感而無以自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使在波瀾壯闊的香港「反修例」期間,先立下溝通、動員與組織的大功,但在運動走調扭曲之後,社交媒體卻成作惡工具,大量破壞店鋪、「私了」、起底等惡行,在反抗陣營的社交媒體帳號上竟普獲讚好。醜惡的景象清晰可見。

同溫層的聚合與取暖讓犯事者自我感覺良好,壯其膽量,暴其行動,油然興起英雄感,而痛恨「黃絲」的「藍絲」也對示威者喊打喊殺,大肆潑糞,由此爾加劇彼此之間的仇恨,結果一場運動成為社會和諧關係的一場浩劫。美國總統大選演變為的挺川與反川大戰,最終釀成國會山莊暴亂,不也是如此嗎?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網站承認,俄羅斯假帳號和假新聞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接觸上億民眾。(美聯社)
社交媒體確實對世界各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卓有貢獻,卻也在美國國會暴亂事件中所發揮關鍵性作用。(美聯社)

另一個可悲現象是,原本可以促進資訊流通的社交媒體,現在充斥假消息,淪為謠言製造中心,無以計數的「未FC(核實)」傳聞在社交媒體上任意散播,政客們企圖透過網路世界形塑社會的價值觀和整體氛圍,因而蓄意說謊造謠,蠱惑民眾,煽動激情,深化人們的狹隘見解和偏激思想,因而給社會和政治帶來更大的衝突與不穩。由此激發一個大哉問:社交媒體傳播的訊息與言論需要管控嗎?

自由思想者一貫堅信「觀念市場自由競爭理論(Marketplace of ideas)」,強調各式各樣的言論如同商品在市場上相互競逐,自由的公民能夠理性地審議各類言論,經由歧異言論的相激相盪,可讓真理越辯越明,因此政府不應該有太多管制。這樣的理論奠基於人人均有平等近用信息的機會與能力,但大數據科技與AI的發展,已經打破了這樣的假設基礎。

試想,當人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點閱特定政黨、政治人物、網紅或關鍵意見領袖的新聞和文章時,AI程式即刻蒐集使用者產生的大量數據,經過演算之後,可以自動製造並傳輸符合個人偏好的海量資訊,從而使其政治信息的光譜大幅度萎縮,形成看不見的同溫層傳播效應,其結果是隔絕人們與意見自由競爭市場的鏈結,並且排除了不受自己喜歡的言論,進而導致社會的分歧與政治社群的碎片化。

警惕非理性思潮的蔓延

由於不同立場的信息與言論平行而進,彼此難以產生交集,更無法良性互動,必然導致各群體內的思想和言論愈益趨於極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