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1987年10月19日美股「黑色星期一」的30周年,加上當前全球股價處在久未修正的多頭市場格局,股票評價過貴,均與當年高度類似。30年前的股災會重演嗎?
相較於其他社會體系,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是較偏好尋找歷史軌跡來印證榮景或警示危機的。
今年恰好是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美股「黑色星期一」三十周年,加上當前全球股價處在久未修正的多頭市場格局,股票評價過貴、投資人過度自滿地將逢低買進策略付諸行動,且抱持著終將獲得豐厚報酬的信念等現象,均與當年高度類似。不少財經評論員便對此示警,認為全球股市不久後將重演三十年前的股災。
事實上,八七年「黑色星期一」僅有當日美股大跌二○%,八七年到八九年大多數交易日,美股都是上漲的,與歷來股災後均出現持續性的股市空頭不同,顯見黑色星期一沒有「預示」一場經濟衰退。其主因為羊群效應、流動性不足及模組化交易(modular trading)造成的市場失靈,與高股價或經濟轉差無關。
更何況,經過當年的教訓後,各國主管機關修正交易機制,以避免這種暫時性市場失靈蔓延,如增加熔斷機制。同時,八七年股災時,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意外地推出貨幣政策,開啟中央銀行賣權(central bank put)救市風潮;二○○一年與○八年金融危機時,聯準會皆出手相救,讓金融市場習於將中央銀行賣權視為金融體系內含的一項「穩定機制」,不理性的市場大跌便較不易發生。
再加上,當前股票評價偏貴並偏離經濟基本面,雖與前幾次巨型股災前夕極為相似,但當時市場大多知道「什麼最貴」,像是一九八五年起漲幅超過一倍的股票價格,比當時已高達一○%的美國十年期債券殖利率更貴;二〇○一、○八年金融泡沫破滅前,科技類股及房地產價格明顯較其他金融資產貴。但如今在聯準會行之有年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股票、債券與黃金等資產價格都明顯偏高。仿若全球暖化下的極地冰塊融化,造成海平面明顯上升,以至於從高水位的視角看去,一片「風平浪靜」。
誠然,金融資產價格持續上升,頗令人憂心。但對比今昔,樂觀者認為現在金融市場的韌性增強不少,交易面也有更多緩衝機制,可降低恐慌的不理性程度、聯準會操作方式對市場產生內生的穩定效果,且金融資產價格間沒有嚴重失衡。但真是如此嗎?只怕還得通過時間的驗證才知道。
畢竟當前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向操作若不慎脫軌,難保不會再度引發金融資產價格急速脫序的災難。
*作者為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本文原刊新新聞1599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