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蔡英文修憲要成,只剩下這一招

2017-10-26 06:20

? 人氣

民進黨全代會,黨主席蔡英文提出憲改主張。(蘇仲泓攝)

民進黨全代會,黨主席蔡英文提出憲改主張。(蘇仲泓攝)

台灣7次修憲是一場惡夢,倒不完全是政客算計藉修憲擴權,這幾次修憲留下的創傷是:空有滿腹改革理想卻走到死胡同,最典型的是國會減半修憲卻換來一樣品質不佳的國會;這樣的經驗讓台灣掉入Hirschman「改革無用論」的陷阱:改革不但無效,而且通常是愈改愈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當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啟動修憲談話時,冷感可能是民眾最典型的反應。一方面有過去修憲的慘痛歷史經驗,另一方面,蔡英文就職兩年來朝野對立惡化,面對蔡政府有鋼鐵意志的國會多數,在野黨或輿論對政策的批評,大都淪為狗吠火車的地位,在蔡政府已無新氣象的此刻提出修憲,實難令人感受到善意及改革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蔡英文或民進黨想要修憲成局,至少必須採取和過去兩年不同的作風,朝野互動方式務必要改絃易轍,不然,在立法院還握有最低修憲門檻的國民黨,為何要同意修憲,這時空談朝野和解是無用的,必須拿出具體的善意。更重要的是,總統不該只是當個半個國家的總統,人民的授權其實是有限制的,執政並不是拿著人民賦予的空白支票任意揮霍,有很多事必須透過朝野協商完成,年金改革和稅改都當如此,修憲更是如此。

德國式聯立制,執政黨自砍席次,朝野才可能達成共識

當然,以目前朝野氣氛之惡劣,民進黨修憲要引國民黨入鉤,一定要提出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什麼事讓藍軍無法拒絕?當然是要說之以利、動之以理,看來看去,民進黨唯一的籌碼是選制改為德國式聯立制,而這正好是民進黨及多數政治學者歷來的主張。

德國聯立制之所以容易得到在野黨青睞,最重要的是該制度是以政黨票來計算席次,相對於目前多數就勝選的併立式選制,大黨容易取得席次紅利,德國聯立式則趨近於比例代表制,有席次分配公平的優點;就以2016立委選舉為例,民進黨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得票率分別是44%及45%,但卻拿下6成國會席次;國民黨區域立委拿下3成8選票,最後卻只拿下3成席次。

最劇烈的可能是2008立委選舉,當時國民黨區域和不分區得票率分別是5成3和5成1,最後拿下7成1的超額席次;反觀民進黨,當年區域立委雖仍拿下3成8的得票率,但立委席次卻只有2成3;換句話說,現行的並立制因為可讓大黨取得席次紅利,也容易形成單一多數政黨,但在公平性上絕對比不上比例性較高的德國式聯立制;就以2016民進黨4成5的得票率來看,如果採取德國式聯立制,恐怕無法拿下6成多的超額席次,民進黨若願意自砍席次,在野黨才可能相信民進黨修憲是了制度改革。

民進黨手中即使有好牌,仍可能有後遺症

當然,即使民進黨手中有一張好牌,也未必能勸誘國民黨入局修憲,第一、就政治大氣氛而言,選舉本該是對執政黨的檢驗,一旦加入修憲這個變數,執政黨輕易就可以反守為攻,在野黨必然會打算盤,是否要進入別人的戰場。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過去修憲,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最後修出一個四不像的中央政府體制,相反的,好制度必須要有適當的配套才能成功,就以德國聯立制為例,即使是政治學者公推最公平的選制,但也因此單一政黨不容易單獨過半,這在內閣制的德國不成問題,聯合內閣已成該國常態;相對的,以台灣偏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無任何政黨獲得國會多數,很可能又要重蹈少數政府、無人負責的狀況,有學者形容,總統制配上比例代表制選出的國會,會造成強強衝突,是最不穩定的制度。如果是上軌道的總統制國家,已經習於權力分立,即使有衝突也有管道可以化解,但在政治文化不成熟的台灣,政治僵局恐怕難以避免!只能說修憲路真難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