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3月1日起暫停我國鳳梨進口,農委會擬祭出10億元搶救鳳梨、各界也發起吃鳳梨運動;農民擔心更多的不利措施。農委會第一時間即批評大陸此舉違反國際經貿原則,以政治操作經濟,網友甚至揚言抵制高達約17.3億大陸啤酒入臺,比鳳梨輸中15億元還多;行政院亦加碼譴責歸咎責任在於大陸。加上兩岸近期軍事雖緊繃,中國大陸軍機更是照例每日侵擾領空。
但儘管如此兩岸經貿卻持續增長,台灣經貿每年仍自大陸受有仟億美元之惠,為世界之首遠高於友邦美、日、東協等區域;而在臺陸配更高達30多萬人居外配之首。因此,我們究竟將中國大陸定位是敵亦友?如果是敵,與敵通商貿易姑且不論法律責任,從商業利害角度本即具高風險,政府沒有審慎評估嗎?兩岸的經貿當然源頭在於政治。
蔡總統春節談話表達願兩岸交流對話,新任陸委會邱主委也提出了有意冰融;但陸方卻無善意回應,認無非是政治語言操作非真心要對話。
事實上,兩岸之癥結在於兩岸「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已經成為各方之神主牌,陸方將它奉為步向可能統一之圭臬;而民進黨政府認為承認視為被統一之前兆,有恐可能形成一國兩制,且自蔡總統第一任上任迄今,從未表態接受不啻為自打臉;但卻始終無法提出合理之政治宣示取代九二共識,邱主委更認為九二共識已被對岸加註很多附帶條件,失去原有共同認知之意涵。
長此以來,兩岸就像小情侶一樣鬧脾氣,不管愛不愛好像都要對方先講愛(九二共識)就可緣續情定;兩岸執著於一句政治語言之宣示卻阻礙交流契機。而臺灣能否提出對岸可以接受政治語言,繫乎兩岸未來關係進展。據此,本文認為如兩岸若以「最大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不失為良策:
其一,符合民進黨黨綱,「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即住民自決,合乎最大共識原則。再者,國民黨及中間選民與統派均不至於反彈或反對,乃臺灣早已是民主自由區域,公民都可以完全落實選舉、罷免權,原本就都是落實選民之最大共識。其三,陸方應該不至於反對兩岸「最大共識」一詞,雖不及於「九二共識」之長期有感情,但起碼將體現我方之善意,且若未來兩岸真要邁向統一,難道不需要匯集兩岸民眾「最大共識」嗎?
況且,目前兩岸多少人知道「九二共識」之真正義涵與內容?以最大公約數之「最大共識」一詞作為新政治宣示,仍保有極大之空間與政治彈性,優於「一國兩制」、「一國兩區」或「兩國論」等極統或極獨之論述,兩岸民眾更易接受、明瞭,保持現狀更吻合於政治現實。
兩岸關係錯綜互動複雜,牽絆著多少經濟、政治與多少家庭之生計。鳳梨事件僅是開端,接下來還有釋迦、文旦、農漁業產品等,難道政府每次還要再助農民嗎?難道不擔心又有其它產業連環效應抵制?
大陸已成為台灣重要經濟市場,鳳梨事件驚動府院,政府有無思考如何提出有效對策因應化險為夷?而非連串義和團式的喧嚷組「鳳梨國家隊」、「台灣水果最好、不擔心」等口水愚弄民眾。
陸委會不提九二共識,何妨主動提出兩岸「最大共識」作為雙方善意的起點,並修正政治歧視語言如「武漢肺炎」等,逐步落實各種交流,兩岸緊繃關係自然降溫,重建互惠合作雙贏局面。
*作者為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