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國力衰敗危機的潘朵拉盒子爆了

2017-11-01 07:10

? 人氣

特別是,當今主政當局「反製造業投資發展」、「趨逐製造業外移他遷」政策,每每利用環境保護至上的無限上綱行動,全面性框限在臺企業廠商的用地增長,乃至營運使用空間擴大,即使起碼的原地廠場擴充及工作辦公處所的更新改建,也都不可行也不可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自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新修訂勞動基準法的「一例一休」這一項舉世所無之絕對極端剛性規制;更加上新開放舉世鮮有的「寬泛浮濫准設工會」政策,竟使在同一個企業公司專屬的單一廠場中,可以並存15個根本不具代表性工會,每一個「小微工會」都可以依法推派「勞工董事」,都有權「發動罷工」行動,也都可以任意叫囂亂局亂政,在屈屈臺灣一個宿有大侷限性的海島經濟社會中,竟能縱容這種舉世所無怪現狀,則何能召來任何國內外企業家精神之進駐臺灣?

在市場需求構面看到更嚴重的累卵危機

從需求面看,臺灣企業廠商規模的衰敗變化,更是令人驚心。

會造成企業規模的擴張與萎縮之需求面衡量,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關鍵性的兩個面向,應該分別探索檢視其在實物經濟上能夠佔有市場的規模量體與規模份額,以及在象徵經濟上,企業廠商價值所能映現於股票市場的「公司市值」大小變化;從這兩個構面來看,也同樣可以具體顯現出,過去三十年間臺灣上市上櫃公司,其在實物經濟市場的衰敗萎縮狀況固然已經相當令人驚心,其在象徵經濟市場的市值規模份額,所顯現出來的敗落退化現狀與前瞻性蠡斷,更加令人憂心。

從企業市場力(marketability)觀點看,能夠支撐臺灣企業營運組織規模持續擴張,或者肇致其能相對衰敗萎縮的,是企業廠商在全球競爭市場上的吸引力(魅力)、競爭力與特色優勢。在1970~1995年間,臺灣企業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是最能兼攝這三項競爭優勢,且能有效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鮮有奇蹟經濟典範的標竿,由於當年臺灣企業具備的吸引力、競爭力與特色優勢是多元多樣領域發展樣態,以致造就了許多以出口貿易導向為主的各種類項產業廠商企業的順利擴張成長,以及趁勢大型化多角發展,而專業專技特色中小型企業,也得以應勢大量創生。

靠一只蘋果養活整個臺灣經濟?

可是最近這三十年間,臺灣企業經濟部門既有的這種多元多樣擴張成長趨勢,已然逆轉直下,尤其是在2000年蓬起的民粹鎖國政策之後,臺灣產業經濟社會,竟已在鎖國兼「沉悶經濟」環境下,頓然萎縮成為各別零散式的單元單樣個體,各自擁有單一吸引力、單一競爭力、單一特色優勢的渾沌樣態。

而最為可憐亦可悲的是,整個臺灣經濟的成長發展,已成為全世界市場少見的,「祇靠一只蘋果而活下來的經濟體」,整個國家貨品的出口主力幾乎仰靠蘋果採購,號稱臺灣絕無僅有「世界級地位」與「全球能見度」的兩三家主力骨幹大型企業,亦皆是僅有唯賴蘋果訂單而生而死的企業,所有環繞在周邊的八成以上中小企業,也都祇能像槽邊零星分食而活的邊際廠商,真不知道這種「端賴一只蘋果活下來」的海島經濟神話,還能夠存續多久而不破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