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維昂萊班會議的結果鼓勵了希特勒,他在興高采烈表示了「震驚」之後,決定使用「最終解決方案」來處理猶太人。
民間組織救援,篩選歐洲精英
黑暗時代的大逃亡到來了,那些「集中營的獵物」走在死亡的道路上。在美國政府保持中立不作為時,許多美國民間社團緊急行動起來,尤其是美國的左翼人士。他們努力改變原來閉關鎖國的孤立主義立場,承擔起救援的重任。
猶太勞工委員會是美國較早開始展開行動的組織,他們救助了歐洲不少社民黨人與工人領袖。美國學術界、新聞界、藝術界和宗教界紛紛創建自己的救援委員會,力邀遭到法國政府驅逐的人去美國。這些組織使美國公眾輿論注意到歐洲的困境,並籌集資金。
前幾年,法國出版了歷史學家艾曼紐·盧瓦耶的著作《流亡的巴黎》。此書敘述了二戰時的知識精英通過怎樣的援救機制被送往美國。書中重點談到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一個致力於科學的慈善事業的組織。為了保護世界性的科學研究,洛克菲勒基金會決定救助那些希望離開歐洲淪陷國家的部分科學家與學者。他們計畫援助的世界級的「一流人才」,包括大約100名英國學者,75名法國學者。
這裡有仁慈也有功利。洛克菲勒基金會早就資助一些歐洲頂尖學者,在此危急時以友人身份為之奔走,拯救並保護智慧人才,這對提升基金會的慈善形象有利。但這既是人道主義也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讓不同領域的歐洲精英來到美國,這對想要搜集人才的美國是一項意外收穫。當時尚年輕的美國已經濟強盛,在文化上卻仍然是一個弱國。
雖然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資助,但獲得簽證需要美國國務院大發慈悲。美國政府要求歐洲避難者給予回報,例如,把祖國的情報提供給美國當局。1941年美國參戰後,歐洲避難者提交的有關本國地理、政治和社會狀況的報告,使美國軍隊能在歐洲成功登陸。
由於救援需要配額和大量的金錢,所有的救援機構都對避難者制定了挑剔的「篩選」標準,其條件包括聲望與知名度。洛克菲勒基金會偏愛的對象是:曾與該基金會有聯繫,會說英語能執教,能融於美國學術界的年輕男性。
名流聚集馬賽,去留命懸一線
馬賽變成了一個夢幻般的城市。獲知美國人有救助的計畫,處於岌岌可危處境的人們從各地跑來,絕望地尋找出路。當時聚集在馬賽的歐洲知識精英,來自各個領域,幾乎可以構築起一個大國的靈魂。
法國在投降後被分割成兩個區域——德國佔領區和維琪政府行政區(Régime de Vichy),馬賽屬於維琪政權管轄。對流亡者離境一事,維琪政權的態度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們協助納粹抓捕猶太人與「不良分子」;另一方面,他們一度實行「歧視性的人道主義」政策,允許猶太人離境。於是,自1940年冬天開始,馬賽港在半年的時間裡,成為逃往美洲效率最高的一條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