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後,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仍高,甚至有崩潰的危險,預料將加強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等政策執行力道,避免泡沫經濟破裂出現「明斯基時刻」。
十九大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金融系統代表團會議中提到:「在繁榮的時期過於樂觀,會造成矛盾的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出現所謂『明斯基時刻』,這種瞬間的劇烈調整,是我們要重點防止的。」
這番話,明確警告投資者過高的負債或是過度的投機行為,將使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危機。
美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認為,金融市場具有內生不穩定性,景氣繁榮階段帶來過度樂觀的市場氛圍,導致過高的負債推升過高的投資。一旦投資者現金流量吃緊,無法償還債務時,必須降價拋售投資標的,導致資產價格系統性爆跌,出現「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人行發布「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二○一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顯然是當前中國金融政策的底線。但中國經濟仍持續面臨外人投資減緩、資本外流,且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仍然不斷攀升。根據渣打銀行資料,中國整體債務占GDP比重由二○一一年底的一九四%,攀升到一六年底的二六四%,且債務多數來自非金融的企業部門,占GDP比重高達一三七%,家戶單位也達四五%。預計到二○年,整體債務占GDP比重將接近三○○%。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率先將中國主權債信展望下調至負面,理由包括:政府債務上升、資本外流導致外匯儲備下降、改革推進不確定性等。今年五月穆迪進一步調降中國信評,由Aa3降至A1,為三十年來首次調降。
另一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也在九月將中國主權債務信評調降,由AA-降至A+,展望也由「穩定」轉為「負向」。顯然中國信貸持續強力成長,經濟和金融風險升高,債務對GDP占比快速攀升,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系統性風險。
可預見十九大後領導班子政權更穩固,維持去產能、去庫存的經濟政策,並將強化政策執行力道。一方面抑制債務過快成長,另一方面也藉由「人民幣國際化」、「債券通」等政策開放債券市場,並以增加全球經濟體系的交易與流通方式,輸出債務,提高外人持有債務比重。
中國是行政管制力很強的國家,但政策一再強調財務去槓桿,民間債務成長卻又快又急,尤其是房地產市場仍有泡沫化的高度疑慮,稍有不慎恐釀成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崩潰。強化風險控管與去槓桿的政策執行力道是可以預見的政策方向。明年兩會後決定人行繼任行長,也將是明斯基時刻的重要關鍵。
*作者為經濟學系教授。本文原刋《新新聞》1600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