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多維觀點》媽媽您在哪?首批返鄉老兵的淚,填不了四十年的記憶空白

2017-11-12 05:50

? 人氣

1949年,一群人從戰亂的中國倉皇撤退到台灣,根本不知此去一別竟長達了40年,兩岸從此陷入對峙,不僅禁止人員往來,連書信都無法寄達。(資料照,多維傳媒提供)

1949年,一群人從戰亂的中國倉皇撤退到台灣,根本不知此去一別竟長達了40年,兩岸從此陷入對峙,不僅禁止人員往來,連書信都無法寄達。(資料照,多維傳媒提供)

時間是1949年,一群人從戰亂的中國大陸倉皇撤退到台灣,當時他們只有10幾20歲,多半被迫離開家人、隻身孤影,根本不知此去一別竟長達了40年,兩岸從此陷入對峙和隔絕,不僅禁止人員往來,連書信都無法寄達。回家,成為世上最遙遠的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何文德失智後,一直以為當年回大陸時有見到母親,但他母親其實早在開放探親前就去世了。」

一群老兵 衝開兩岸鐵窗

出生於1930年的何文德是湖北省房縣人,為了幫助家計,17歲從軍,跟隨國民黨一路打仗,最後踏上台灣土地,然而老家的一磚一瓦和血濃至親,每時每刻都在心底呼喚著他,促使他在1987年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發動一連串的「老兵返鄉探親運動」。

許多人認為,蔣經國當時已身體孱弱,恐怕時日無多,早有意願開放探親,因為蔣中正曾允諾過老兵,「帶你們來就要帶你們回去」。但更有人說,「儘管如此,當年若沒有何文德振臂一呼,兩岸交流不會這麼快展開,或許還要再等另一個契機。」因此,在兩岸開放探親30週年的歷史長河,當時衝開隔絕40年兩岸鐵窗的何文德,是個不容忽視的名字。

何文德已於2016年病逝,他的兒子何守為回憶,父親是個非常堅強的人,「從來沒聽他說過想家,也沒看他掉過一次淚」,但其思鄉之情溢於言表,「我的父親教我背的第一首詩就是《詩經.小雅》的《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文德鮮少談起自己的父親,卻常叨念小時候調皮搗蛋、惹母親生氣的事,提到母親就滿心愧疚。

何文德在台灣的家不立祖宗牌位,也沒有祭祀習慣。何守為說,「唯一的例外是每年除夕」,因為中國人過年有祭祖習俗,何文德會在當天早上親手剪一張紅紙,用毛筆寫上「何氏歷代祖宗之牌位」貼在家裏廳牆,讓孩子們跪在牌位前面磕頭;晚上吃過團圓飯後,孩子也要叩拜後才能就寢,「最後,他會在長夜裏,一個人跪在那張紅紙寫成的牌位前面,直跪到雙腳都麻了,連站都站不起來為止。」

沉默40年 最遙遠的歸鄉路

何文德當時並無法得知雙親是否健在,畢竟兩岸連書信都不通,但他隱約感覺不樂觀,後來透過美國友人轉信到大陸,才確認雙親都已不在人世。儘管早有了最壞的心理準備,他仍難以接受這噩耗,甚至激動駁斥「騙人的,他們怎麼可能死掉」。自己的父母不在了,那麼當年一起來台的同儕和老友呢?「也許他們的父母還活著,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事」,悲痛的他思及此,決心挺身爭取開放返鄉探親。

1987年4月起,何文德與一群5、60歲的老兵穿上白色上衣,在衣服正面用綠色墨汁寫著「想家」2個巴掌大的字,到國民黨黨部與退輔會抗爭,並印製30萬份「我們已沉默了40年」的傳單,四處發送。因為帶頭抗爭,何文德總是被4、5名特勤全天候監視,連發傳單都會遭扭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