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位霸權時代來臨,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成為連結者。
有意思的是,本刊專訪顧問公司麥肯錫、資誠企管(PwC)、IBM與全球商業軟體龍頭思愛普(SAP),問大家最常跟顧客建議的轉型「起手式」是什麼時,大家回答的是:想清楚,你想改變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變?
轉型前先問自己
要解決什麼問題?要走到什麼境地?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兩位哈佛商學院教授愛因斯堤(Marco Iansiti)和拉克哈尼(Karim Lakhani)的研究,數位轉型能成功者,關鍵絕非投資金額多寡,因為數位轉型領先型的企業和落後型的企業,兩者的IT支出占營收的比率僅差0.3個百分點。
微軟首席經濟學家麥卡菲(Preston McAfee)專訪時提到,他跟很多已投資上億美元買資料的企業談過,有趣的是,多數人忙於整理資料,但常忘記自問:你想透過資料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你想走到什麼境地?
這個答案,只有領導人最清楚,而且答案,絕無法外求。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賈景光以玉山銀行做金融科技(Fintech)為例,玉山銀行總經理黃男州是轉型計畫領導人。他來尋求協助時,問題已經界定得很清楚:
「以前(玉山)的服務是以行員很有禮貌為出發,數位轉型之後,要把人的服務能力帶到數位上面來。」賈景光說。
目標設定後,玉山導入聊天機器人(chatbot)24小時在線上回應客戶的疑問,也很坦然的面對代價:實體分行裡的一般行員或者是電話客服人員可能被取代掉,但若不變,「其他人會強迫你去做。」賈景光說。
界定錯問題,常會白忙一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夥人麥可(Michael Chui)接受本刊越洋專訪時說,麥肯錫便曾見過一家公司的轉型目標是改善客戶體驗,但衡量轉型目標的方法是用了多少科技工具,於是該公司開發了一萬隻軟體機器人,但結果卻發現,只要改善該公司的工作流程,就可以達到其原先的目的。一開始,該企業界定的問題就該是:「我要怎麼改善客戶體驗?」而非「我要怎麼透過科技改善客戶體驗?」
想清楚目的
才能勇於面對代價
反覆自問,定義要解決的問題,敢表態要走到哪個境地,並非容易的事。如專業經理人,必須冒著過渡期業績下降的風險,取得董事會與股東的支持,或是面對既有利益者反彈造成人力流失,又或者,需要如當年捷普綠點前CEO江懷海一般,採取在金融海嘯時替員工加薪,出國學習的激烈手法,以表態轉型決心。
台灣能做到的先行者,得想清目的,才能慨然面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