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共對這次「2+2」對話也不抱期待,但「期待值」應較美國高一些。中共為今年「兩會」定下的基調是「穩中求進」。習近平希望,至少在中共20大之前,維持穩定的中美關係;與此同時,習近平與拜登面臨同樣狀況,即無法在內部眾目睽睽下,對其外部的主要競爭對手示弱。
中國大陸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指出,為推動雙邊關係重回正軌,中美有必要就未來關係做戰略層面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袁鵬認為當務之急是處理好「三條線」:一要設定底線,二要明確紅線,三要畫出界線。此外,中美還應尋求「三個點」:一是出發點,二是著力點,三是衝突點。
袁鵬曾參與中共政治局會議的「集體學習」,是習近平非常倚重的大陸重要智庫學者。他提出上述的「三線三點」概念,可以視為中共未來發展對美關係的基準。對中共而言,中美在安克拉治的對話,就有試水溫的作用。
由於中美雙方的主要目的,都是出口轉內銷,因此對話沒有交集是在預期之中,而開場白的唇槍舌劍,說不定也是經過了各自的沙盤推演。只是,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演出這場充滿火藥味的外交大戲,苦了演員,樂了觀眾。
從會後雙方各自發表的對外聲明看,中美各持己見,短期內看不出有任何妥協的空間。我認為關鍵在於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布林肯警告「絕對不要和美國對著幹」,楊潔篪則回以「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番對話釋出的訊息是,美國自認還是當今世上唯一超強,但中共顯然已非昔日吳下阿蒙,雙方各有底氣,都是靠實力說話。
講實力也不能不顧及現實,除非2個核子強權決定「相互毀滅」,否則「談判代替對抗」,還是中美雙方的唯一相處之道,因為當今世界許多問題都是超乎國界的。例如,病毒就不分國界,抗疫需要全球合作,以及處理疫情引發的經濟連鎖效應。另包括氣候變遷問題,拜登今年1月27日指示國防部,將氣候風險評估,納入2022年發布之《國家國防戰略》及其他軍事戰略及規劃文件。美國防部長奧斯汀3月4日發表〈致美軍通告〉(Message to the Force),將應對氣候變遷威脅提升為國安優先事項,軍事演習、模式建立及模擬,皆須納入氣候風險評估。由此可見,氣候變遷對美國安全的挑戰,不會低於「中國威脅」。
《華盛頓郵報》指出,安克拉治這一幕,讓拜登政府首次領教中共「戰狼外交」作風,也讓很多人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感到憂慮。楊潔篪和王毅在這次中美對話開場白的表現,雖滿足眾多海內外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但「識時務為俊傑」,中共對外關係一向走現實主義路線,我們應關注強烈言詞後的檯面下交易。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