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泓專文: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

2021-03-24 05:50

? 人氣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了。猶記民國一百年(2011)3月20日早上,正準備去見老師,聆聽老師的指示:如何回應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教授的邀請,進行合作交流。不料,7點接到老師義子張景興的睛天霹靂的電話:老師過世了。老師怎麼就走了,含著淚,倉皇奔赴台大醫院去送老師最後一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毓老師受清華大學邀請辦書院講華夏學術

兩個月之前,1月26日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率學校領導一行來台拜見老師,邀請老師參加清華大學百周年校慶;因為老師曾奉王國維太老師命到清華國學院聽課,有這層特殊關係,可使校慶生輝。陳校長並且請求老師能在清華園創設書院,講授華夏學術,復興中華傳統文化。

老師很興奮,要我安排會面事宜,我遂借用當時任教的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並安排會後參觀故宮博物院及晚宴。本來考慮老師已嵩齡106歲,會面一小時就先行回家,但那天老師精神特別好,會談結束後堅持與大家一同參觀故宮展覽,並參加晚宴。從下午兩點出發至八點多晚宴結束,連續六個多小時的活動,老師全程參與。為的是掌握這一良好機會,開展復興曾被摧殘近百年的華夏學術文化於神州大地。

毓老師以安民慰蒼為念,在「滿洲國」暗中抗日,絕不作「漢奸」

老師是前清禮親王後裔,天潢貴胄,生於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1906年10月27日),譜名金成,御賜名毓鋆。生逢亂世,經歷清帝退位,民國肇建,復辟、逼宮與盜陵之辱,「滿洲國」興亡,國民政府遷台等倉皇播遷之苦。老師以安民慰蒼為念,自十三歲起即為「救亡圖強,反帝除奸」而奮鬥,為守護族人祖業,不得已身處日寇操控之「滿洲國」,暗中抗日,絕不作「漢奸」。毓老師說:「人家把你當傀儡,你就把他當靠山,做你自已想做的事。」雖因此艱苦備嘗,卻能做了不少保中華生民血脈的事。抗戰勝利後,審判漢奸,老師也因此獲判無罪。

某次於暗中破壞日本軍事行動時,為日本軍警追捕,緊急逃入不相識的劉柱林先生院子內躲避,劉柱林見狀知道是抗日份子,不問緣由急忙脫下身上長袍及身份證助老師脫逃;老師終身感念救命恩德,以致在台灣以「劉柱林」為名,以示不忘救命恩人。

愛新覺羅毓鋆。(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作者提供)

毓老師退出政壇,投身教育來到台東

毓老師三十而立之年,任職國務院,掌軍政警務。代表「滿洲國」參與國際事務,民國二十八年,赴德簽署《物質援助協定》,見過希特勒、墨索里尼,體驗國際政冶大場面。在新京陸軍軍官學校訓練軍官,訓練出韓國朴正熙總統、丁一權總理。抗戰後期,乘日本走下坡之際,逐步把軍隊自立化;這枝訓練和裝備精良的部隊後來成為決定國共鬥爭勝負的主力之一。老師擅長軍事,曾率騎兵參加呼倫貝爾諾門罕之役,智取蘇俄軍,然腿受凍傷,影響終身。此役造日軍戰敗,放棄北進,改向南進,但維持滿蒙邊境和平。

老師雖曾叱吒風雲於一時,但說放下便放下。抗戰勝利後,「滿洲國」結束,老師即退出政壇,「不再涉入政冶」,「龍德而隱」,另闢新天地,師法孔夫子,投身教育事業,以申其復興華夏學術文化之志,為整個中國謀幸福,真「長白又一村」也。

民國三十六年來台,隨後即赴偏鄉台東興辦山地農校(省立台東農業職業學校),擔任教導主任,教出楊傳廣等學生。其間並走訪各地搜集歷史資料,主編《台東文獻》。為了保留清代最後一任知州胡傳(字鐵花,胡適父親)的歷史記憶,老師特別點校胡傳撰著的《台東採訪修志冊》,更改台東火車站前路名為「鐵花路」,立胡鐵花紀念碑。為了讓學生能切身經驗熟悉民主政治,老師還帶領著農校學生協助辦理台東第一次民選縣長選務。

毓老師傳道外國學人

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韓戰反共義士來台的「自由日」,蔣介石總統卻在這天以「沒事少離開台北」,傳召老師返回台北,幽禁於陽明山,日記也遭繳沒,「自由日」變成「不自由日」。

幸而脫離苦難之後,受胡適之託,老師開始教導外國學生讀古籍,先後教過魯道夫、魏斐德、簡慕善、席文、范力沛、吉德煒、班大為、孟旦、黃宗智、夏含夷、包弼德等日後著名美國學者,以及一些加拿大、英國、韓國、日本、越南學者如高麗大學朴元熇教授。民國五十九年,美國學者以魏斐德為首,特別編印《無隱錄——劉毓鋆榮譽紀念論文集》(Nothing Concealed : Essays in Honor of Liu Yu-yun)為老師賀壽。老師生平素不滿近代洋人霸權作風,為何還肯教授外國學人?老師認為:洋人霸權作風是「文化背景始然」,「明乎此,莫急於傳華夏文化於人類,促其知仁之為道在於愛人。斯易世之不二法門也。」

愛新覺羅毓鋆。(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作者提供)

毓老師初收本地學生

老師先收洋人學生,為何不先收本國學生?可能因為國四十年代初,局勢嚴峻,文網縝密,為避免政治壓力吧!直到民國四十七年,老師才私下收少數幾個本國學生,謝深仁、黃大炯等,五十年代以後來才陸續有陳一川、阮芝生、孫鐵剛、徐泓等。當時,老師尚未開班授課,只是個別指點,如賜書黃大炯:「學不可緩,亦不可急,緩則怠而無功,急則進銳而退速。」在此期間,老師與佛教界多所來往,曾參與紀念金身不壞的慈航法師的慈航中學創校,也參與星雲法師在宜蘭創建雷音寺。

毓老師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

民國五十六年,老師接受張其昀的邀請,到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教。講授《孔孟荀哲學》《易經哲學》《學庸哲學》《陸王哲學》,並擔任系主任,撰寫系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拳拳時中,終乎至善,始乎明德。時乘六龍,位位乾則,元毓休暢。乾仁合和, 羣龍無首,大同天德。」系內實行導師制,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個別或分組指導學生,讀中華經、子寶典,並以身教言教傳授為人處世之道。老學生林義正、陳文昌、李濟捷等至今仍常津津樂道受教如沐春風之樂。

冒白色恐怖之險創辦天德黌舍

其後,老師又應聘授學於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與銘傳專校,並且突破白色恐怖私人講學之禁,創辦「天德黌舍」,廣招青年學子講授經、子、史書,願上天以好生之德護佑不絕如縷之華夏聖學。「天德」有好幾層意義,師云:

•天德者,生生之謂也。天有「好生之德」( 《書經.大禹謨》 )。所以反對戰爭,主張「民胞物與」生生不息。

•「天德,不可為首也。」( 《乾卦:象曰》 )所以反對法西斯,反對獨裁。

•清朝始於努爾哈赤「天命」朝,結束於溥儀「康德」朝,首尾各取一字,為黌舍名,示結束政治的清朝,另闢文化的「長白又一村」。

民國六十年(1971),「遜國花甲」正月十六日開學於四維路居室,講《禮記.儒行》勉勵學子。不久遷成功新村僦居,開講《商君書》《論語》。民國六十二年,天德黌舍遷新店寶元路。六十五年,遷今辛亥路。六十七年,始自購住宅於溫州街,從此天德黌舍講習有定所。

愛新覺羅毓鋆撥亂反正之言。(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撥亂反正之言。(作者提供)

毓老師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講學至壹百又肆歲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氣象轉新,生生不息,又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奉元書院院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宗旨是要透過認識「元」,來通天下之志,以「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奉」是敬以承之而勿失,「元」即「生生」。「人奉元以養物,王者當繼天奉元,以養成萬物」。「奉元」就是按照「元」來行事,「元者,善之長也」,就是「仁」,就是「愛」,「仁者愛人」,「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眾善奉行,來除天下之患,以贊天地之化育。奉元書院傳布夏學,彰顯奉元之宗旨,期能廣播讀書人的種子以救世。

黌舍與書院從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開課,週一上《易經》,週二上《四書》,週三上《春秋》《春秋繁露》,週四上「詩、書、禮」,週五上「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並涉及《資治通鑑》及《人物志》。老師開塾講學不輟,民國七十六年,罹患胃癌,開刀割掉胃三分之二,治癒後,仍堅持講學,一直教到壹百有肆歲,至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召集弟子上最後一堂課。

老師講課聲如洪鐘,一講兩三小時不休息。逾半世紀的講學,桃李芳菲滿天下,遍及各大、中學,學術文化、政、工商界,包括毛重義、江丙坤、溫世仁、黃大炯、謝深仁、陳一川、阮芝生、周容、陳惠安、張哲郎、張元、孫鐵剛、徐泓、王鎮華、王芝芝、辛意雲、蔣勳、賴聲羽、周義雄、王國慶、吳克、李毓善、王初慶、江美華、賀廣如、簡媜、張輝誠、黃藿、林義正、陳文昌、李濟捷、黃忠天、劉君祖、周正成、白培霖、吳榮彬、呉政潔、蕭明富、李華夏、劉義勝、賈秉坤、屠乃瑋、郭崇倫、許仁圖、潘朝陽、孫中興、尹建維、蔡明勳、江宜樺、李淑珍、廖學廣、黃德華、陳明德、馬康莊、林明進、何丹曦、喻蓉蓉、邱澎生、黃世民、沙平頤、許晉溢、閻鴻中、李平、呂世浩、宋家復、李中翰、蔡耀慶、吳孟謙、顏銓颍等及門弟子有數萬人之多。

終生為護佑滿族祖業更為復興華夏而奮鬥

滿族乘明朝衰亂入主中國 ,深知少數民族的統治不能只靠軍事力量,必得取得被統治者的支持,更要認同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大力承繼中華正統文化和典章制度。清朝統治者,一方面宣稱:「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把大清帝國打造成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及其完全領土的多元民族國家。一方面,要求滿人學習儒家為主的華夏文化,用儒家思想來教育滿人,達成「人同倫」大一統國家。因此,清朝皇室特別注重子弟的教育,從小就要求讀華夏經典古籍。老師六歲就入宮做溥儀伴讀,十三歲背完十三經,秉承太師母之命,習《易經》《公羊春秋》,以明「內聖外王」之精蘊。

老師認同滿族,不忘為護佑滿族族人及祖業而奮鬥。民國肇建,清朝結束許多靠皇糧為生的滿族同胞頓失依靠,生活無著落,毓老師曾設法召徠族人回東北老家墾田和經營生理。老師謹守滿族家規,恭奉太祖努爾哈赤,不忘祖業。兩岸三通之後,於民國八十年重返故鄉瀋陽、新賓,返台後即捐款、籌款興修新賓(赫圖阿拉)祭拜清朝努爾哈赤之前列祖列宗的祖陵永陵,興建滿學研究院,分別於民國八十六年和九十二年完成,九十三年年申報永陵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完成老師終生肩負護佑滿族祖業重責大任的心願。

愛新覺羅毓鋆攝於清永陵。(作者提供)
愛新覺羅毓鋆攝於清永陵。(作者提供)

老師多次率奉元弟子前往拜謁永陵,並敬獻石獅一對,獅身刻文:「禮烈裔孫金成偕台北奉元諸生奉獻。一九九七年五月。」老師慎始慎終,唯一未完成的心願是為溥儀修陵。然而,此事在現代的時空環境是很困難,尤其溥儀生前已改造成功為「人民」,當然不可能為他興修陵寢。老師過世後,奉元弟子恭奉靈骨於長白山。滿族起於長白山天池,毓老師這位最後的清朝皇室回到起源地,完滿地結束清朝歷史。

老師認同滿族,卻更認同大中華民族,服膺的是隆裕太后《清帝遜位詔書》所說:「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老師一生遭遇家國巨變,生於危亡的滿清皇家,遭清廷遜位於民國之變,再經滿洲國的亡國,三逢大陸的變色,最後被迫隻身隨國民黨來台灣。顛沛流離,其痛苦非常人所能忍。老師痛定思痛,以國運變故之根本,除外力入侵外,主要來自內亂,中國人自己打自已;因此老師終身為維護中華一統,堅決反對分裂中國的台獨態度,曾引來一些麻煩,台獨分子到住所拋穢物,在牆塗抹;老師並不以為意,交代不許洗清牆上文字,以示小人雕蟲技倆發生不了作用。

龍德而隱——愛新覺羅毓鋆老師是最後的大儒

老師终身信守龍德,主用事須「識時,偕時,及時,適時與知權」;故「信而好古,不失其新」。尤其「能潛,見躍,飛亢。乾乾自誠」。教誨學生「學大用中」,讀《易》以知「大明」,生生不息之義;讀《春秋》,經史互證,以明大義。老師融通經史子集,「依經解經」,「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堪稱最後的一代大儒。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覽。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覽。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覽》

時間:民國110年3月27日~4月15日(3月28日下午2:00開幕典禮)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交通:公車至龍門國中站下車。 捷運科技大樓站下車步行約15分鐘,或大安森林公園站   5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奉元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為歷史學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