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一月,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成員阿凡斯.舒爾(Afanasy Shaur),在舊稱「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籌劃了一場前所未見的男同性戀婚禮(gay wedding,又稱「同志婚禮」)。
來參加婚宴的賓客包括95名前軍官,以及其他軍階較低的陸軍及海軍軍人,還有一名穿了男裝的女子。
這座城市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景象。
舒爾為此使出渾身解數,因為如果這只是一場派對,賓客不會有興趣來。他為此賭了一把,嚴格按照俄羅斯習俗行禮,有雙親祝福,有音樂會娛賓,這樣的婚禮應該會令人無法抗拒。他賭贏了。
當時,俄羅斯社會對男同性戀社群有過一段短暫的包容時期。
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廢除了俄羅斯律法,要到1922及1926年才另立刑法,兩部刑法均未有將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列為違法。
但彼得格勒的這場婚禮,並不如表面看來那麼值得慶賀:在喜宴結束之時,所有賓客都被逮捕了。
舒爾的真正身份,是秘密警察的一員,舉辦這場婚禮是為了向上司邀功。他指控這些軍人是反革命,企圖從內部摧毀方興未艾的紅軍。
但舒爾的指控未獲接納,這宗案件最後不了了之,「反革命」們虛驚一場,沒有受到懲處。
如何認出「同志」?
早在革命爆發之前,男同性戀者(gay men)已是俄羅斯地下社群的一部份,彼此之間以服裝為「暗語」相認。
在聖彼得堡,紅色領帶是一個記號,其他記號包括縫上了長褲口袋的紅色披肩。往臉上抹粉、塗睫毛液也是。
在十月革命後,濃妝艷抹的「默劇明星」造型變得大行其道,不再局限於年輕的男同性戀者。
革命與內戰帶來的不穩定,令俄國同性戀者在艷麗服裝與奢華飾品方面,不得不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男同性戀者。
合法但仍受迫害
布爾什維克黨人,間接地受到德國科學家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影響。赫希菲爾德在柏林創立了「性學研究所」,並經常公開表態,認為同性戀並非疾病,而是人類性傾向的自然體現。
然而,雖然布爾什維克黨人在1920年代通過的刑法,沒有關於同性性行為的條文,但男同性戀群體仍遭到迫害,時有男同性戀者被毆打、勒索及無故解職。
一些受害的俄羅斯男同性戀者致信精神病學家別赫捷列夫(Vladimir Bekhterev)傾訴自己的苦況,並將別赫捷列夫視作自己最後的希望。他們向他敞開心扉,請求他協助自己抵抗抑鬱,甚至「治好我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