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與鯉魚:《漁的大歷史》選摘(2)

2021-04-19 05:10

? 人氣

經過好幾百年,中國漁民發展出一些簡易但有效的捕魚方法。(示意圖,取自Pixabay)

經過好幾百年,中國漁民發展出一些簡易但有效的捕魚方法。(示意圖,取自Pixabay)

捕魚活動在中國中部和南部的發展情形和繩紋漁民的經驗形成強烈對比。在這裡,早在一萬兩千年前,捕魚就是廣譜狩獵和搜食活動的一部分。長江下游流域供養的社群以野米維生,幾乎可以肯定他們也會食用氾濫平原上的淺水池和支流水路中常見的鯉魚。西元前七〇〇〇至六〇〇〇年左右,長江沿岸開始耕種稻米後,捕魚的重要性提高。鯉魚大量棲息在長江中游流域等氾濫平原地區,而考古發掘的沉積物中當然也有牠們的骨頭。在長江下游地區,跨湖橋遺址位於錢塘江南岸、低於海平面約一公尺處。在有人占居的時期,遺址的一側傍山,另一側則有些淡水湖。人們居住在積水地上的干欄式建築中,但最終因為海平面上升而遷離。這個區域的淺水使魚類相當豐富,跨湖橋可能只是此區的眾多聚落之一,但其他聚落都已經消失沉沒在海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過好幾百年,中國漁民發展出一些簡易但有效的捕魚方法。除了隨處可見的倒刺魚矛,漁夫還會從挖空樹幹製成的獨木舟、船筏和木板船上部署投網,尤其是在淺水域。有些漁網不過是帶有籠子來接收魚群的立竿網,有些則是可以撈捕大量漁獲的圍網。漁民會刻意種植灌木叢,用陰影和隱蔽處來吸引魚群進入淺水,再在那裡用漁網圍捕,或直接從水中撈起。早期中國的許多捕魚活動都會使用船筏,尤其是在平靜的內陸水域。木板拼成的平底船隻和筏子後來逐漸演變成兩端高起的中式帆船。

有個著名的捕魚技巧是運用馴養的鸕鶿。漁民會圈養飼育這些鳥,訓練牠們為主人捕獵小魚。通常,訓練良好的獵鳥不需要頸環來防止牠們把魚吞下肚。有時候,幾隻鳥甚至會通力合作,捕捉單一隻鸕鶿無法叼起的大魚。明朝作家徐芳曾評論:「多條河流的河岸都有許多人飼養鸕鶿,人們會用小船筏來載牠們……這些鳥兒會深深潛入水中,迅速叼起一些小魚;牠們的脖子上綁著一只小環,防止牠們吞下大魚……這些鳥貪得無厭、永不滿足,但漁夫對此相當滿意,獲利可觀。」一直要到西元前一〇〇〇年後,在海上航行的中式帆船才會被用來在海岸捕魚,但當地特有的海盜活動限制了大規模的作業。

對前工業化的中國人而言,最重要是當一名成功的農民,而捕魚通常只是副業。隨著人口膨脹,耕地縮減,人們越來越仰賴野生食用植物和魚類。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許多地區,淡水捕魚是季節性循環的一部分;在這個循環中,魚類和包括稻米在內食用植物是人們主要的糧食。在信史時代,許多中國中部平原的居民會在夏季季風期間捕魚,這時他們的稻田和蘆葦住屋會淹水。他們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船上並吃魚,等到季風洪水退去時才回到農田。他們的史前祖先可能也是這麼做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