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什麼是難民?什麼是逃亡?這樣的一部影片帶你親身經歷

2017-11-14 06:10

? 人氣

「難民是因為迫害、戰爭或暴力而離開自己國家的人。難民有充分理由擔心自己會因為種族、宗教、民族、政治意見或參與特定社會團體而受到迫害。他們很可能無法返鄉,或者害怕返鄉。戰爭以及種族、部落與宗教的暴力是難民逃離自己國家的最主要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是聯合國難民署(UNHCR)對「難民」(refugee)的定義。生活在數十年未見戰亂的台灣,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另外一類「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IDP),因為天災或戰亂而離開家園,但還是留在國內。是否跨越國界為何重要?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是什麼樣的感受?只有真正的「難民」才能告訴你。

今年世界公視大展精選(Best INPUT)帶來德國女導演薩斯(Elke Sasse)的力作《#逃亡千里錄》(#MyEscape)以最真切、最貼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平凡的生靈,如何淪為險惡逃亡路上的難民。之所以如此真切、貼近,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汗水、喘息、心跳,關鍵就在於這部記錄片的素材不假他人之手,每一個鏡頭都是來自難民自己的手機,在自己流亡的路上拍攝。

這條路瀰漫著硝煙、流淌著血淚,但我們看到的其實已是幸運兒,因為他們都活到把影像傳出去。至於那些影像沒能傳出去、或者只留下無生命影像、或者根本不曾留下影像的難民,我們更不能遺忘忽略。

2017年11月,地中海,一艘從利比亞出發、即將中途沉沒的難民船(AP)
2017年11月,地中海,一艘從利比亞出發、即將中途沉沒的難民船(AP)

根據UNHCR估計,全世界約有2250萬難民,相當於一整個台灣的人口流落異國。而且這只是到2016年底的計算,還沒有計入敘利亞、南蘇丹、利比亞、索馬利亞、剛果、葉門與阿富汗內戰持續「大量製造」的難民,還沒有計入緬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政權百般壓迫驅趕的羅興亞(Rohingya)難民。

再看看一系列怵目驚心的數字。2250萬名難民之中約有640萬名學齡兒童,能夠上學的只有4成5約290萬人,其餘350萬人幾乎注定淪為文盲,造成一整個世代的教育空白。

緬甸羅興亞難民小男孩,一邊喝媽媽餵的水,一邊靜靜的流淚。(AP)
緬甸羅興亞難民小男孩,一邊喝媽媽餵的水,一邊靜靜的流淚。(AP)

人類已經來到21世紀,分別發生在100年前、70年前兩場大戰血淋淋的記憶猶新,但是「難民」依然存在。仔細想想,這是一道烙在人類身上、始終火燙的恥辱印記。畢竟,「國家」、「政權」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存在價值就是照顧、保護人民,做不到就一文不值。

當一個政權把國家弄得四分五裂,甚至爆發內戰,導致成千上萬人民為了基本生存只能逃往另一個國家,這時該怎麼辦?大家一定會想到聯合國,然而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國際組織,對防患於未然往往無技可施,對熊熊戰火只能拿出決議案當經文唸誦,對天荒地殘的局面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