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之駿觀點:為何歷代政府改制農田水利會皆失敗?

2017-11-15 06:30

? 人氣

至於更上層的大圳、水源管理,則由這些基層用水人,基於共通的用水利益,選舉產生。台灣的水利自治體,就這樣民主而有效運作幾百年。除非有更有效更民主的方式,否則很難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府「補助水利會」無法構成改制理由

很多人主張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的原因,是因為政府「補助」水利會很多錢,結果水利會卻淪為私人派系把持。事實上,政府的確付了水利會不少錢,但這並不是「補助」,而是政府替用水人也就是農民代繳的「水租」。

台灣的「水利自治體」存在超過百年,水圳多是民間自行開發與維護。(圖片來源:桃園農田水利會)
台灣的「水利自治體」存在超過百年,水圳多是民間自行開發與維護。(圖片來源:桃園農田水利會)

政府出於善意,替農民代繳水租,減輕農民負擔,如今卻被誤會成政府補助水利會,這很好笑!水利會供水,用水人繳租,天經地義。水利會向農民收的水租,大概只有自來水公司三分之一價錢,十分便宜。

政府好意替農民代繳便宜的水費,水利會原本就吃了暗虧,現在回頭說政府花錢「養老鼠咬布袋」,水利會情何以堪?

為何改制農田水利會必然失敗

中華民國史上,陳誠、蔣經國、李登輝三朝三度要把台灣的水利會改成公務機關,均以失敗告終。失敗的關鍵,在於兩個徵結:

一、改制後,水利會員工是否轉為公務員?小組長的工作,誰來做?

二、七千公頃的水利用地,是私有土地,政府哪來財源徴收?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陳水扁處理水利會地方派系化的方法,是以有效的方式--民主直選來瓦解派系。雖然陳水扁的方法並未完全成功,但如果忽略農田水利會的民主機制及其帶來的效率,僅僅只是從「權力」、「政治」的角度思考,過去歷次改革面臨的問題,現任政府勢必再度面對。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六都春秋》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