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3件事,可以分別從不同面相探索台灣科技產業的壓力:博通要併高通、雙十一光棍節、中美大單。
半導體併購─玩不起的遊戲
上周全球晶片大廠博通(Broadcam)宣布要以約1300億美元併購另一家大廠高通(Qualcomm),這個數字還高於先前市場傳言的「千億美元」,如果成功將是半導體史上最高金額的購併案。雖然高通拒絕,認為「出價太低」,而且實務上看,如此龐大的併購案成功機會原本就較低,加上這2家是分居全球一、二名的IC設計龍頭(去年高通居第1名、博通居次;今年起博通超越高通成為第1名)要合併,想通過各國的反壟斷法難度相當高,因此後續發展有待觀察。
但從這個併購案可看出,半導體產業的遊戲越玩越大,這兩年的幾個半導體併購案,動輒數百億美元─包括安華高(Avago)370億美元併博通成為新博通、Intel 167億美元鯨吞可編程邏輯晶片巨頭Altera、高通470億吃恩智浦(NXP),至於其它百億元級、甚至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則是「族繁不及備載」。2015年半導體產業總收購金額1255美元,2016年為985億,而在此之前5年的平均每年併購金額為126億美元,相差8倍以上。
台灣要如何強化競爭力?
這代表的是半導體產業本身成長趨緩,摩爾定律已「接近尾聲」;大廠都必須透過併購增加成長動能、跨足更多領域;產業更走向大者恆大趨勢,門檻越來越高,動輒數百億美元甚至千億美元的遊戲金額,阻絕其它新進者。而因為摩爾定律近尾聲,每次的新技術(在同樣面積上塞進更多電晶體)投資金額更大─台積電台南的三奈米廠就號稱要投資6000億元。
對台灣而言,除了市值近6兆、與其它國際級半導體大廠同樣堪稱「大猩猩級」的台積電外,還有多少廠商玩得起這個遊戲?台灣要繼續強化競爭力的策略在那裡?未來是要打「國家隊」、還是加入「紅色供應鏈」、或是能找來歐美大型資金支援?
再來是上周六的雙十一光棍節。這個從2009年、由中國電商巨人阿里巴巴創立的購物節,取得遠遠高於原先預期的效益與影響─不僅是每年創新高的營業額、號稱多短時間創下多少出貨等數據,而是其影響力、擴散效果、及背後代表的支持力量。
光棍節背後的實力,台灣有嗎?
光棍節已經不僅是中國的購物節,同時也擴散到海外,看看台灣幾乎所有購物網都加入「雙十一」、連實體百貨都來搭便車就可知。短短幾年從無到有到極盛,中國市場旺盛的消費力支撐是主要支撐力,但整個系統的支持─從事前龐大的規劃、備貨(根據過去各地消費與預測)、倉儲到開賣時集結大批大咖藝人的「促銷表演會」(貓晚)、還找來好萊塢明星「導貨」、電腦系統與金流的順暢、最後則是龐大的物流系統支持(今年預估有10億件包裹快遞),台灣有這個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