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二級關稅」嗎?即使不算是全新名詞,也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未來大眾應該會越來越熟悉這個名詞,因為川普把它變成另外一個「制裁武器」,彰顯美國的恣意而為。
二級關稅逼走制裁對象的買家
上周川普先表示要對那些向委內瑞拉購買石油的國家徵收25%關稅,之後在俄烏停火談判不順時,又威脅如俄羅斯不儘快依美方提議達成停火協議,將對俄羅斯石油的買家徵收最高50%的「二級關稅」,目的都是要對這些美國的「不友好國家」、或是「不聽話」的國家」施壓,用此方式讓其它國家不敢向委、俄買油,斬斷其經濟來源、逼迫其就範。
買了委國近7成原油、同時也是俄油大客戶的中國固然首當其衝,大買俄油的印度、甚至向委國購油的西班牙、義大利、越南等都是可能受二級關稅制裁的國家。
這個所謂的二級關稅(Secondary tariff)一詞的來源其實是從所謂的「二級制裁」而來。當美國政府對某一個國家、實體或個人祭出制裁時,通常受約束要遵守者是本國的企業、實體、公民,這是所謂的初級制裁,非常單純。大部份國家如對他國祭出制裁,只能作到這步、即只能管管結束本國人。
彰顯霸權的二級制裁
但對美國而言,從初級制裁延伸出去還有所謂的「二級制裁」,那些與美國制裁對象有往來、交易的其它國家、外國實體、自然人,也要受到美國的制裁─例如美國制裁中國華為、實施高端晶片禁令時,不能對華為出貨者不僅是高通等美國企業,台灣的台積電也要一體遵行、不能對華為出貨,否則就要面對美國的怒火與制裁。
在國際法上,二級制裁時常引發爭議,因為這不僅涉及到美國法律的權限,還可能侵犯其它主權國家的主權,一般稱之為美國的「長臂管轄權」。不過,爭議歸爭議,現實則是美國的二級制裁越用越「順心」、範圍越來越廣、案例越來越多,每年制裁案件數以千計,讓美國成為「制裁王國」。因為長臂管轄權與國際法「關係不大」,倒與國家霸權能力關係更大。
熱愛關稅、自認是「關稅俠」的川普,這次搞出「二級關稅」,算是把美國行之多年的「二級制裁」、跟他最愛使用的關稅武器結合,既擴大關稅戰的戰場與領域,又把二級制裁再往前推進。「我超火大!」川普怒斥普京拖延和談,威脅要對俄羅斯加重制裁更多文章
製裁武器庫增加新武器
二級關稅會不會有效果?尚待觀察,但有效果的可能極高。對那些購買委、俄等被制裁國家原油的中、印等國家,不理會歐美西方的制裁向委、俄購油,除了部份「支援盟邦」因素外,更多的是為買便宜貨;委、俄等國家的能源出口,因被西方制裁而買家少,必須降價求售。
但如果因向委、俄購油而要被美國加徵25%、或甚至50%的關稅,算盤一撥、這是百分之百的不划算,甚至可說損失慘重。以中國1年對美國出口超過5000億美元而言,其影響與損失之大,遠遠不是買便宜油的所得可彌補,絕對會讓中方對是否再向委、俄購油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