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川習會」後,臺美中關係的變與不變

2017-11-21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中國崛起是事實,但美國仍保有絕對優勢亦是。無論川普再怎麼樣「揮霍」,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發生如「中國取代美國」的權力轉移。(資料照,風傳媒)

作者認為,中國崛起是事實,但美國仍保有絕對優勢亦是。無論川普再怎麼樣「揮霍」,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發生如「中國取代美國」的權力轉移。(資料照,風傳媒)

「川習會」後,來自中國官媒與台灣國內部分媒體的新一波「美國棄台論」輿論──擔憂深具「商人性格」的美國總統川普可能藉此次「中國行」而將台灣視為與中方的交易籌碼──的輿論終於停下,總細心關注於川普行程或戰兢於其可能「暴衝」的眼球也得以暫歇;當全世界終於都可平心再回首這一切時,吾輩或可淺論地提出「川習會」後,有關台美中關係的四個觀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有「共識」,沒結果,美中角力繼續:儘管「川習會」行前沸沸揚揚聲稱聚焦「北韓問題」與「美中經貿不平衡」的問題:但在北韓方面,最終中國仍重申「遵守安理會決議」的老調,而未向美保證加強經貿或金融方面的制裁,北韓問題看似有「無核化」的共識,但實則是無任何進一步的結論或成果;而貿易問題則被2500多億美元商貿訂單的光環掩蓋,卻阻止不了如《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近乎一致對其「表面工夫」的批判,不僅認為其多是事先訂好的交易,並對美中實質經貿關係的改善缺乏成效──在美中雙方都再三強調美中「友好」關係的論調中,你可以預想的到:正是因為缺乏實質成果,才需要更多虛華的用詞與震懾的排場。

(二)回歸內政,川習「回家面對」:全世界的注意都成功地被暫時轉移,但終究要回歸現實。川普出訪期間國內所爆發的一連串恐怖攻擊、槍枝問題、團隊內鬨、「通俄門」事件風波、稅改與選舉失利等等,媒體與國內民眾都等著總統「回來面對」,川普可以繼續在出訪中享盡帝王待遇與世界矚目,卻緩解不了國內對其日益上升的不滿甚至反感。而習近平在「十九大」後,「習家軍」上位,其他派系又會如何反撲?將個人崇拜推向自毛澤東以來又一巔峰的「習核心」,如不能妥善並迅速處理完許多攸關黨政改革與發展失衡等的問題,不僅讓如今輝煌的口號可能變成明日荒唐的笑話,更可能讓已大權獨攬的習近平毫無卸責空間──兩國要面對的國內問題已經夠多了,此時提台灣,除了牽動彼此的敏感神經,又有何好處呢?

(三)台灣,碎滿地的「玻璃心」:如許多學者事先再三論述的:美中對台論述一向是「沒消息就是好消息」,也不期待會出現新的論調。但國內仍有許多「親中」媒體在「川習會」日子越近,威脅與恐嚇之聲便越大,直到「川習會」落幕後才又紛紛一副「我不記得我說過什麼」之貌。從「十九大」到「川習會」,這樣的「自我恐嚇」就從未停息。保持關注與做好應對是好事,但彷總盼著台灣被美中打壓,並藉此施壓給蔡政府向北京「低頭」──卻又是另一回事了。對台灣而言,恐怕日後另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即這些「中國因素」的在地協力者們,或將進一步「見縫插針」式的透過各種方式與管道,傳達與散播著幾乎與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乃至《環球時報》相同的新聞與論調──該如何在兼顧保障言論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亦讓國人認知到此種「正在進行式」的中國因素影響與侵蝕。

(四)未來的台美中關係,時間會證明一切:中國崛起是事實,但美國仍保有絕對優勢亦是。無論川普再怎麼樣「揮霍」,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發生如「中國取代美國」的權力轉移。兩大強權之爭,台灣依然、甚至會更加地重要。當中國欲吞併台灣的企圖不變,美國又不可能棄台而讓其從此在西太平洋暢通無阻,更能挑戰美國地位──的時候,台灣該冷靜沉著地應對,並更清楚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

而當習近平在「川習會」後記者會上以「美中應尊重彼此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或暗示台灣問題,美國政府卻沒有回應──之餘;台灣一方面自應珍惜美方一直以來堅守的立場與善意,更該進一步思索:如近年「天然獨」年輕世代,既不懼怕國際競爭,並善用在全球化與資訊化時代的各種工具;更堅守於「台灣意識」與自由民主的信仰,願向世界再三證明著台灣的存在與價值──則未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力度與聲量,呼籲同為民主國家的美國,也能尊重台灣人民對主權、和平、民主、自由、法治與多元等的信仰與堅持?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