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普悠瑪號出軌事故在內,2018年發生了幾個民進黨治理失能的標誌性事件,咸信這也是當年末民進黨敗選的主因之一。然而,在2019一整年民進黨以「香港反送中」和「王立強事件」為劇本所主打的「反中仇陸」選舉基調下,多數台灣民眾選擇吞下「芒果乾」、接受虛構的危機,而忽視了民進黨的治理失能,是更加真實且近在咫尺的危險。於是民進黨得以在幾乎沒有改革2018年弊病的情況下就贏得大選,他們當然有理由覺得民眾其實不在乎,所以也不需要重視這些問題。
進入2020年後,延續著勝選的氣勢和「反中仇陸」的基調,再加上「防疫神話」的加持,以及全面配合美國川普政府進行各種反中政治表演,在鋪天蓋地的內外宣傳之下,民進黨實現了對整個社會監督制衡力量的全面壓制,他們敢於突破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並且無視任何批評的聲音而我行我素。
這其中當然有在野黨制衡效能不彰的因素。然而,當社會上大部分的民眾選擇向民進黨臣服,寧願沉浸在以不實宣傳建構起來的烏托邦中,也不願正視社會上不斷浮現的治理崩壞的現實,那麼監督的力量自然也大打折扣。即使部桃醫院的事件和陳時中在疫苗採購過程中的連篇謊言,就已經暴露出這個政府是以怎樣一種輕挑和投機的心態,在面對防疫這件攸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大事。
但只要不死人、不出太大的包,大家也就不在意,上焉者依然自我感覺良好,下焉者則繼續歌功頌德,馬照跑舞照跳。這種心存僥倖的心態,正是空有兩年多的時間可以改善台鐵的狀況,但卻仍再度發生憾事的社會心理背景。
如今,太魯閣號慘重傷亡的事實擺在眼前,似乎突然讓大家從夢中驚醒,不情願地面對這一切。已經全面執政、而且邁入第二個任期的蔡英文政府,無論如何都難辭其咎。另一方面,就算民眾再怎麼習慣性偏袒,但這次出的包實在太大,想要在認知上接受自己沒有道義責任,不把自我反省的道德壓力轉為批判民進黨的動力,展現出一點身為公民的自覺和自尊,似乎也不太可能。
面對這樣的狀況,民進黨能想到的化解之道,還是那個讓他們從高雄氣爆脫身的老方法。由政府出面發動,再由親綠網紅帶頭捐款,側翼網軍勸募,透過把捐款變成全民運動,既可以轉移焦點、擺脫究責壓力,又可以重整士氣,緩解綠營支持者、乃至於台灣社會的道德焦慮感,可謂是一舉數得。
不過,就像已經有評論指出的,這次太魯閣號事故基本上屬於人禍,並非天災。如果真的要賠償,理應由政府或包商出面負責,向民眾勸募的正當性很弱,更何況還事主變公親,由理應被究責的執政黨出面勸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