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市銷售既有餐飲品牌的同時,Just Kitchen也會放上新品牌測試顧客反應,藉由顧客回饋找出品牌定位、滾動調整出最適合的位置。
吳得暉舉例,新品牌上架後會觀察3至4個月,撈出營收、回購率與消費族群等數字檢視,若A店銷售不佳,試著換到B店上架看看,若真的不行就打掉不留戀。
JK不只是餐廳更是新創 放眼國際要讓海外飄香
Just Kitchen勇於嘗試創新,自然也有過失敗經驗,第一個研發品牌主打西式排餐,主餐有豬排、龍蝦等,但定價200元到400元過高,導致乏人問津,吳得暉苦笑著說,這麼大的中央廚房、這麼多人,一天卻接不到10張單,「當時真的是沒事做」。
言談間還是能感受到吳得暉當時的挫折感,但他語氣一轉,創業家的無畏特質再次浮現,「那時候很失敗,但新創就是這樣」。
在不斷嘗試中學習、改進,不到2年的時間,Just Kitchen團隊便從30人擴大至近300人、餐飲品牌數量持續增加,且4月15日將赴加拿大IPO,這樣的成績不論放在哪個領域都相當亮眼。
然而作為新創人,安於現狀從來不是選項,吳得暉發下豪語,未來將以營收年成長一倍為目標。
Just Kitchen大量投注研發、衝刺店數的策略頗為燒錢,愈來愈多的衛星廚房也讓物流成本上升,遲遲無法轉虧為盈;吳得暉直言,只要停下腳步就能獲利,但Just Kitchen定位不只是餐廳,更是新創公司,因此在毛利與開發速度間,選擇向前衝刺,把基礎打下來,為前進海外市場做準備。
「我的概念、思想是從美國帶回來」,吳得暉在美國成長、且有成功創業經驗,深受美國文化薰陶的他信奉「破壞式創新」,認為新創必須善用人數少、速度快、彈性大的優勢,永遠突破自己、打破框架,才能創造更多可能。
Just Kitchen長期目標是帶著自有品牌與合作品牌進軍海外市場,預計今年6月香港開業,菲律賓、新加坡差不多7月,年底打入美國市場;即便海外市場充滿更多變數,Just Kitchen團隊躍躍欲試,要以靈活彈性的策略「以善變應萬變」,用美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