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領域條例讓大學成企業獲利工具!」師大教授:學生無償勞動更普遍

2021-04-18 16:11

? 人氣

高教工會舉辦《重點領域條例》論壇。(吳尚軒攝)

高教工會舉辦《重點領域條例》論壇。(吳尚軒攝)

日前《國家重點領域產學條例》(重點領域條例)於立法院逐條審查通過,擬開放大學與企業合作設置獨立學院,目前並擬以半導體領域先行;對此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擔憂,若由國家為特定科系背書,學校裡恐會出現菁英階層;台大電機系教授吳瑞北也表示,尖端產業確實面臨人才問題,但不贊成以「校中校」處理,台灣不缺培育高階技術人才的辦法,但更缺文化藝術人才,人文藝術教育才更應該鬆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重點領域產學條例》草案日前於立院教文委員會完成逐條審查。該法案開放國立大學與企業合作,由企業出資加上國發基金,於校內設立獨立學院,並以獨立人事編制、財務設置2至3個碩博士班,而在入學資格、學位授與及人員聘用上,則排除《大學法》、《教師法》、《學位授予法》等法規規定,擬先以半導體學院為主試行,再逐步放寬至各國家重點領域。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18日就此邀集各校學者舉行論壇。台大電機系教授吳瑞北呼籲,推動重點領域時,不要忘記產業是多面性,獨尊一個領域會產生排擠效應,《重點領域條例》現在規定1校設置1學院,等於讓1校獨尊1個領域,且此做法完全忽略中小企業,呼籲既然可以放寬合作,就把中小企業跟學校的合作也放寬,如產學合作、推廣教育等大學自籌收入可以不列入校務基金。

台大電機教授:不需動國發基金,半導體公司錢會不夠?

吳瑞北指出,尖端產業確實面臨人才問題,尤其半導體確實需要業界合作,但他不贊成變成「校中校」,也不需要動用國發基金,「半導體公司的錢會不夠嗎?」他更強調,台灣不缺培育高階技術人才的辦法,但更缺文化藝術人才,過去教育制度是為科學設立,人文藝術教育才更應該鬆綁。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劉梅君也指出,過去省政府曾跟業界共同出資籌設基層金融研訓基金,財政部跟銀行業者也共同設立金融人員研訓中心,2機構最後合併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若亦培訓人才,可以由國家跟業界合作就好,不需要進到大學裡。

政大勞工所教授:國家為特定科系背書學校會出現菁英階層

劉梅君指出,此外若國家為特定科系背書,什麼科系、領域是重點領域,學校裡會出現菁英階層,其實現在學系的階層化已經出現,但難道那其他學院、科系不重要嗎?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魏希聖指出,重點領域學院學雜費的收取以及畢業條件都能自行訂定,但國立大學要負擔社會責任,透過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如今卻在學雜費上迴避掉管制機制,且規劃課程很可能是以為產業服務為主,他質疑這對學生培育是否有利?是否真的有助於學生未來發展?

師大英語系教授:大學每個科系都有存在必要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表示,目前大學校務基金的運用是引用企業競爭模式,常常走進校園,就會看到紅榜寫著「某某老師爭取多少產學合作績效」,爭取產學合作甚至變成教師升等、評鑑的指標,但大學每個科系都有存在必要,若以產學合作當指標,那哲學、心理、人類、外語學系是否能跟生科、電機競爭?這是弱肉強食現象,會對產生很大衝擊。

黃涵榆表示,企業經營趨勢已經慢慢在大學裡產生影響,重點領域學院會讓企業化模式更主宰大學教育,有些趨勢現在已經在進行,像是常看到產學、實習,變成是學生繳學費去做無償勞動,這個現象在《重點領域條例》通過後恐怕會更普遍,讓大學教育變成企業獲利的工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