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教成敗論英雄。」
今年(110年)4月29日是延平郡王復台360周年紀念日,走過六甲子歷史轉折時刻,更具有時代意義。所謂「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三百六十年前,明朝延平王鄭成功平定金、廈,驅逐荷蘭據台總督揆一,寫下首次在異族侵略手中,光復台灣的歷史,鄭氏父子對臺灣的貢獻深入人心,不但被稱頌為開臺聖王,更獲得萬民擁戴建廟奉祀,鄭成功之所以能夠升格為神祇,接受無數善男信女的崇拜,乃在於他救國救民的偉大情操與豐功偉蹟。
民間愛國團體「松濤社-我愛國旗委員會」,鑒於延平王鄭成功光復台灣迄今屆滿六甲子,更因年來天災人禍造成百姓危險不安,正需要擴大紀念延平王鄭成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遂號召國內外愛國友人,訂於民國110年4月29日上午十時,前往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延平郡王祠」,舉行「明延平王鄭成功光復台灣六甲子祭祀典禮」,除了感念開臺國姓公「光復台灣」之外,更期待透過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的緬懷祀奉儀式,表達對延平王鄭成功振興中華的尊敬與崇拜。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敬邀您共襄盛舉,參與歷史盛會!
延平郡王成為「開台聖王」
延平郡王-鄭成功於1661年4月29日登陸台灣鹿耳門,擊退荷蘭人的統治,經略開拓台灣,抗清復國,成為「開台聖王」。鄭成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在兩岸浙、閩、奧、台之間具有祟高的歷史地位,更在漢、滿、閩、客族群對民族英雄鄭成功都懷有尊敬與崇仰之心,不僅立廟予以供奉,且繫以定期朝拜、祭典儀式等表達感念心意,更通過祭祀可以傳達橫越清朝、日治、二戰後至解嚴前、解嚴後至今的時代崇仰意義。尤其是現今臺灣民眾心目中的鄭成功形象,所蘊函的民族精神教育及祟高忠貞志節。
鄭成功在台灣開發史上具有時代意義,其完人形象是國人長久效法的典範。位於台南延平郡王祠建築主體石埤坊,由白祟禧將軍為巨石忠肝義胆題上對聯:「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扙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更具代表性。正殿山門上懸有題「前無古人」複製匾,說明了鄭成功舉足輕重地位。拜殿神像兩側沈葆楨題對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剏(創)格完人」,更為民族英雄之地位下了最佳註解。
鄭成功的生命雖然短暫,只有短短的三十九個年頭,但是他活的非常精采。聖王開臺迄今三百六十載,其宗支及部將子孫日益繁衍,遍佈各地,熙熙攘攘,閩、台更為成中興聖地,先民為感念祂的德勳和忠禎,用以發揚民族精神及慎終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