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申請到台灣工作的蘇可瑪,想起在馬來西亞的不愉快過往,瞬間淚如雨下;同樣也要來台灣的梅利則是猶豫不決,因為離開家人出國工作不是她最想要的選擇;已在台灣護理之家任職的塔莉,利用時間讀大學。紀錄片《助守在異鄉》導演盧比思強調:「希望這部片成為台灣、印尼對移工看法的橋樑。」
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的另部作品《金曲達令》(Tarling Is Darling)2018年參加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他接受《風傳媒》透過電子郵件專訪時表示,當時來台灣的他,看見許多在台灣的印尼移工生活快樂,他們在台北車站聚會的歡樂氛圍,與原本在印尼的艱困生活條件形成強烈對比。
「我也聽了台灣人對他們(印尼移工)的看法,台灣人對他們認識不深」,盧比思直言,這些移工出國工作「不是只為了錢」,《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這部紀錄片因而誕生,「我想要訴說他們的個人故事,為他們說故事,而非只是描述他們面臨的問題」。
在國內、海外都被看低
蘇可瑪(Sukma)和梅利(Meri)都是在印尼等待出國工作的年輕女性,而在鏡頭前流淚的蘇可瑪說,先前在馬來西亞華人家庭工作2年7個月,期間她被禁止與家人聯絡,也不可以穿上罩袍做晚禱,這樣的遭遇讓她對再次出國工作有憂慮,但她想要存到錢,帶家人移居國外。
20歲出頭的梅利雖也遠離家鄉工作,但是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跟這次要申請到台灣截然不同,她的臉上明顯露出躊躇不決的表情,在與仲介公司的中文老師聊天時坦言,家人想要她多賺點錢,她也願意到台灣工作,可是那個願意程度極低,「快要是不情願了」,因為她就是想距離家人近一點。
不論在國內或海外,印尼移工都被貼上偏見標籤,盧比思告訴《風傳媒》,隨著愈來愈多國家開放印尼移工就業,印尼社會對他們的既有成見也愈來愈鮮明,像是「他們很有錢或在已開發國家過好日子,有些人仍把家事幫傭視為『低下』工作...... 可是他們(在國外)賺得比在印尼的多啊」。
仲介面對的未解問題
30多歲的塔莉(Tari)說:「我們在台灣的優先事項就是工作,但還有許多事可在台灣做到,在這生活可學到很多知識,我們可以學很多,就看自己的決定。」帶著學士文憑回家是塔莉的目標之一,而她與朋友的談話,顯示家事移工未受到我國《勞基法》保障的問題。
《助守在異鄉》也帶到印尼和台灣仲介公司的樣貌,對於仲介制度的看法,盧比思指出,供不應求是主要問題,「當台灣仲介有大量需求,印尼仲介就把尚未受訓完畢的申請人派出去,這讓雇主有所誤解,然後向仲介抱怨,仲介再怪到移工身上,並找已在台灣的移工取代新到的移工」,如此惡性循環。
盧比思說,台灣被認為是待遇好、有法治的移工高需求地方,只是語言因素,申請人必須花較多時間受訓,「這對他們而言是個難題,因為愈晚去工作,負擔的債務就愈多,且印尼的仲介公司會應徵來自經濟狀況不佳環境的人」,而印尼語和馬來語相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才是多數印尼移工的首選。
撼動人心的移工故事
「他們(移民)的工作不是印尼人想的那樣輕鬆」,盧比思表示,「他們賺錢、改變經濟生活,但不是家庭的提款機,而台灣人也可認識這些家事移工的故鄉、生活模式、家庭及來台工作的動機,這部片(助守在異鄉)算是結合移工及雇主的角度,讓他們能互相了解」。
問到取材時聽過最好與最壞的移工故事,盧比思直言,移工故事上千種,通常都是從艱難的那種開始,「最好的故事則是《助守在異鄉》所呈現的,因為都是講個人故事,我相信個人故事很有吸引力,且與我們自己、周遭、家庭、決心和改變生活的熱忱有關」。他強調,這些移工的故事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