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蘇巧慧提案將陸委會改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並裁撤僑務委員會,提案理由是為「因應國際情勢嚴峻」,此案一出引發是否將觸及大陸紅線的質疑。
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改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自然是符合綠營對兩岸變成兩國關係的長期期望,一如蘇巧慧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提出修正草案中將「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改為「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倘若中國真成為外國,卻將「外國」寫入憲法,或特別為一個「外國」設立一個事務委員會,恐貽笑國際。
其次,陸委會從兩岸往來間的重中之重,變成今天效能歸零的單位,蔡政府否定九二共識,台獨式的「善意不變」是主因。改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並不會改變兩岸關係冷凍源頭,更遑論期待國際情勢會因此改變。若真要檢討這個在民進黨執政時不會發揮任何功能的部會,提案裁撤陸委會或許更符合現實需求。
或許是受到蒙藏委員會走入歷史的鼓舞,裁撤僑務委員會的提案再次啟動,但對於僑胞在國家外交困境上所發揮的影響力,曾留學美國的蘇巧慧應該不會太陌生。蔡英文訪南太平洋友邦的豪華包機之旅,僑委會卯足全力動員僑胞出席,為避免奢侈浪費的負面效應持續發酵,連僑宴上的鋪張花海,僑委會急著對外解釋是由僑胞所捐贈,這時候提案裁撤僑委會,蘇委員是替蔡英文過河拆橋嗎?
即使僑胞立場各有藍綠,但在協助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國際能見度上總能看到僑胞們著力的痕跡。這種二軌外交的軟實力,與僑委會長期透過輔導僑團、推廣僑教、扶植僑商等海外耕耘不無關係。現在說為了日益險峻國際情勢而提案裁撤僑委會,不合常理,也過於牽強,更枉費了僑委會在政黨輪替執政後,對支持中華民國的藍營僑團百般羞辱與刁難,對台灣入聯等台獨活動及綠營組織,極力配合與挹注的苦心。
依僑務委員遴聘實際作業流程,2017年底將有一波僑務委員的推薦與遴聘,這也將是蔡英文將首次任命多數僑務委員。值此時刻立法委員們受海外僑領請託人情之繁重,自是不在話下。裁撤僑委會的提案理由雖然無稽,既折損國力也忘恩負義,但既然案子已提仍應貫徹實行,否則若裁撤案未過關,屆時恐給予外界醉翁之意不在裁撤僑委會,而是施壓僑委會接受委員所提出的僑務委員推薦名單。
陸委會改名、裁撤僑委會,翻轉不了國際情勢,也改善不了兩岸關係,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光怪陸離的治國態度,或許台灣民眾已見怪不怪,但老是用自我閹割的方式去踩大陸紅線,到底痛的會是誰?
*作者為前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會長,更多評論可瀏覽「評見不移 – 吳程遠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