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拖拉股的矽谷大咖、投資界大老唱衰看壞聲中,比特幣價格乘著火箭般飆到破萬美元,眾人為此驚聲尖叫、大老們滿地找眼鏡。坦白說,比特幣實在讓人「看不懂」;比特幣─或甚至說ICO(初次代幣發行)到底是代表「未來」還是泡沫?比特幣上萬元到底是泡沫末期的「死貓跳」,還是就要改寫金融教科書了?
超越歷史上所有泡沫的比特幣行情
不過才距離3個月前,北京關閉比特幣交易平台,讓比特幣大跌23.2%,比特幣現金更暴跌73.75%;交易者瘋狂拋售,媒體形容是「末日大逃亡」,比特幣似乎有就此走入歷史之態。但比特幣卻能在短暫重挫後,不但起死回生,更加足馬力直線上漲。今年3月初,媒體才大篇幅教導「比特幣價格首次超越黃金」,當時的價位是1288美元。
對比12月價格破萬美元,中間還面臨各國政府與央行的國家主權打壓,結果竟然還是翻了一翻又再翻一翻,直上萬元關卡。如果再把時間拉長看,從2009年比特幣誕生時, 1 美元可以兌換大概 1300 枚比特幣不到10年飆上萬元,漲了1100萬倍,有人形容它是史上「最偉大」的泡沫,超越歷史上著名的南海、鬱金香,近數十年的日本房市、美國網路等泡沫,這些泡沫頂多漲幾百倍。
這種上漲到底代表的是一個新時代投資標的降臨,還是眾人賭性堅強、資金泛濫下的泡沫?故事尚未走到最後章,大概無人可確定,但多空兩方的看法,大概就是傳統與未來、投資面與技術面兩方的爭論與歧見。
數量有限無主權國家支持,難成為實用的貨幣
雖然比特幣以虛擬貨幣自居,但目前可以肯定─甚至可見的未來亦如此─的是:比特幣不能作為我們現實世界中,能普及化又廣被接受使用的貨幣,一來它增加困難、數量有限,問世時就訂下到2040年發行2100萬個比特幣的極限,因此現實世界不可能使用在庶民日常生活中;二來幾乎所有主權國家都不接受其作為法定貨幣,頂多接受其作為「交易商品」─類似日前美國芝加哥交易所宣布要推出比特幣商品期貨。三來任何廣為接受的貨幣一定要有主權國家的力量支持,比特幣完成沒有,是其難以成為現世真正意義與實用貨幣的原因。
國內央行曾經對比特幣作過一個分析,其結論是否定比特幣作為貨幣的功能與可能,但承認其作為類似稀有貴金屬的商品性質。這個結論應該接近目前的情況,即使價格漲再高亦無礙其結論。在此基礎上,既然作為商品性質,則價格漲跌、出現泡沫就顯得合理。而且這次比特幣能突破1萬美元,也與芝加哥交易所要推出比特幣期貨合約有關,在11月初此消息宣布時,比特幣價位在6000美元出頭,1個月後就來到1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