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功能性」監管模式
根除了管理金融業的跨業、混業經營模式之外,包括P2P、電子商務、行動支付攸關「金融創新」的業務,也將一併納入「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列管,可見得未來「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大陸金融監管體制上的重要性。
而這種打破原本三會分立監管的「行業別」監管模式,漸走向「功能性」監管的做法,除了對於外資的跨國金融業在中國市場的營運有所影響之外,其實最受影響的仍是中國本地的金融業。一直以來,中國大陸都存在「影子銀行」問題,這不僅加深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也使得真正的金融業壞帳問題難以估計,未來這種走向功能別監管的做法,將令金融業從事的多元業務,諸如理財、消費、貸款、不動產業務等,全部以「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為最高監管單位,來統合三會進行管理,這樣的組織架構將使大陸的金融監管制度更能兼進行橫向、縱向的協調,政策指令也能更有效的貫徹。
集中火力去槓桿化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金融監管體系,已持續進行一年半的金融市場資金緊縮及去槓桿化,由於先前不論是P2P、房貸,或是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衍生性金融理財商品等,都過於浮濫,整個金融體系的槓桿可說「玩」太大,因此近一年半來,大陸監理機關也集中火力去槓桿化,例如,M2的年增率原先最高曾有15%,現在有些專家認為已「腰斬」至7%左右,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由於大陸的行動支付太發達,已取代了現金流,因此部分的M2其實已「化身」在行動支付裡,最新的M2應該還在7%以上,但不論如何,去槓桿化的政策的確已使M2年增率大幅降低。
大陸監管機關深感過去的QE(貨幣寬鬆政策)放得太多,因此現在積極想把過多的市場資金回收,以降低系統性風險,去槓桿化即為重要的一環。而觀察去槓桿化的各項重要指標,包括債券、P2P,以及租賃公司、非信貸業務、表外業務、投資擔保公司、各種網路理財眾籌公司的貸放、股票交易等,都在此列,這些指標均同時呈現資金緊縮效應,例如,最近大陸的國債殖利率大升,10年期的國債升破4%,是近幾年來的最高點,資金緊縮的程度由此可見。
此外,從大陸的P2P公司,在過去一年半來已關了2/3,從原本5,000多家的規模,現在市場上僅剩2,000多家,就知道P2P公司受資金緊縮效應衝擊的程度。但這些改變,整體而言對大陸市場來說,影響是正面、健康的,因為過去市場資金真的太過於浮濫、寬鬆,整個槓桿實在玩太大了。
以配套措施防改革衝擊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之處在於大陸金融監理機關在改革的同時,仍同時警覺以配套措施來防範「後遺症」,這也是非常可取之處,其中,像是「定向降準」、「定向降息」這兩種做法,就是重要的兩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