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美國正式通告WTO再一次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美中兩國間的貿易對抗顯然並沒有因為川普總統的亞洲行而獲得紓解。
回顧中國入世(加入世界貿易組)16年以來,高速的經濟成長嚴重擠壓歐洲、美國與日本的製造業,繼去(2016)年歐盟、美國與日本諸國相繼宣布拒絕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以來,高舉「美國優先」的川普總統將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北京能否運用龐大的經濟利益攏絡華盛頓的經貿、外交政策,不時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這一次美國搶先歐盟與日本,率先宣布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除了有引導齊一各國對中經貿立場外,川普領導下的美國展現不放棄經貿上「訂價權」的決心,恐將嚴重挑戰習近平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夢。
無疑地,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經濟成長直接受惠於開放的全球市場,這也反映在習近平多次宣示捍衛自由貿易的立場上。事實上,啟動中國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的關鍵點是在上(廿)世紀的九十年代,當時在江澤民總書記與朱鎔基總理的強力護航下,中國不顧國內左派的反對聲浪,以及國有企業體制可能崩潰的風險,毅然決然採行「以開放促改革」的路線轉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是當時中國領導人規劃,接軌國際最重要的一步。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市場的價格機制未能順利運作,使得中國在入世談判中,不得不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中接受,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可使用「替代國」資料的做法為期15年至2016年12月11日。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加入世貿後獲得了預想外的成功,在許多產業上甚至成為龍頭企業,直接挑動既有的產業秩序。
例如,日本的鋼鐵產業長期具有優勢地位,但在中國加入競爭後,日本鋼鐵業面臨了生死交關的威脅;而美國的鋼鐵、鋁業、太陽能板等產業也感受到中國相關廠商的強力擠壓,其關鍵即在於中國政府不透明的產業輔導政策,許多中國廠商或明或暗的接受中國政府的財政補貼,形成優勢的「中國價格」,這項發展在習近平五年主政期間「國進民退」(國營企業獲得增長、民營企業大幅萎縮)的政策下更是有增無減,無怪乎美國要連續兩年,即使川普北京行,習近平奉上2500億美元的商業合約,依然無法動搖美國政府平衡中國競爭的決心。
「中國價格」的破壞力是21世紀全球貧富M型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代日、美、歐諸國都面臨了越來越嚴厲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果當年馬克思的預言成真,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事實上都面臨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危機,但中下階層之所以迄今仍能苟活殘存,極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中國廉價產品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