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邁向2050淨零之路─善用創新科技帶動永續振興

2021-05-27 06:30

? 人氣

是的,我國已經經歷了多次的全國能源會議及國家能源科技計畫,十多年的努力卻一直無法順利將技術開發成果導入上述氣候行動與相關之永續應用,究其原因,正是社會大眾對於技術開發之認知及其過程欠缺瞭解,而技術專家的菁英思維也欠缺對於社會面向思維的同理心,雖然新近的能源政策白皮書綠能收亡羊補牢之效用,但從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開發過程面臨之諸多環境與社會經濟疑義,加上攸關我國2030能源轉型架構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島礁爭議,顯然G7科學家的提醒卻有其深刻意義。換言之,我們不能再單純從技術優勢的角度看問題,更多的是要在擇定與開發技術的過程,補強科技與社會雙向溝通的同理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潭藻礁與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工程(三接)。(柯承惠攝)
大潭藻礁與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工程(三接)。(資料照,柯承惠攝)

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具韌性的能源體系

其次,面對淨零的挑戰,G7科學家們還是自幾個面向強調了科學與技術突破性發展的必要性;其中包括了具備韌性的能源體系,尤其是一個能借重再生能源科技佈署所創設具韌性的電力系統,而除了持續借重科技的創新外,科學家們更強調了將研發擴及於儲能科技之必要,亦即必須跨出短期的電池延伸至大規模儲能之選擇。

至於在能源科技的發展路徑部分,氫能與氨被認為是具備儲存與獨立能源載體屬性之長期選擇。由於我國已經去核,並代之以天然氣,此時依據科學家之見,其使用仍必須配合碳補存與再利用之科技。這部分與前述綠色金融對於天然氣仍屬化石燃料之定性似乎趨向一致,故此對於台灣而言,在建設邁向2050淨零排碳目標所需具韌性之能源體系時,已經該開始思考解決天然氣所涉排碳之處理問題,畢竟就上述歐盟永續規則書對於永續能源之定義來看,每KWh 100公克的永續門檻恐將是我國在2030後持續使用天然氣時也無法達成之目標。就此,該聲明並指出能源之需求端管理以及善用智慧電網也是必要的,此外冷暖設備與先進電網的連結也是亟待強化研發之領域,而提升建築部門與都市計畫之能源效率,更是擁有極大減碳潛能之領域。很顯然的,這些都是我國已具有技術,且已經投入相當研發之領域,應可以是我國規劃2050淨零目標的利器。

交通及產業也是創新科技發揮的重點

在交通部份,這份報告認為,要追求2050淨零,必須針對難以去碳之交通領域,如航空與海運以及重型運輸工具,研發創新燃料;如混合燃料將有其迫切性;至於一般載客與輕型運輸工具則有賴電池科技之進步。對於我國而言,航空部門已積極的投入國際民航組織規劃中的碳交易規劃,並投入創新燃料之研發;至於在燃料電池部分,也已經有長期的研發投入。這些也都是我國可用以支持淨零排碳之技術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