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如傅來特利的想像世界所描繪,抽血驗癌與腸道菌叢的重要性,也在今年逐漸浮現。《商業周刊》記者直擊個人化醫療聯盟年會,發現4大領域的新趨勢最受矚目。
第1,新指標助攻免疫療法。標靶藥與免疫療法是當前癌症治療的兩大發展重點,前者是以藥物殺死帶有特定突變基因的癌細胞,後者是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裝上「導航」,用自身免疫機制攻擊具突變基因的癌細胞。新提出的腫瘤突變負荷指標(TMB),則測出癌細胞內基因突變總量,也就是容易被免疫系統盯上的程度,被視為評估免疫療法效果的新利器。
第2,腸道菌叢可用於治療癌症。正當坊間保健食品仍以補充腸子內的好菌來宣傳解決便秘、過敏的當下,腫瘤醫學界正在討論用菌叢治療癌症。11月初,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登出兩篇研究指出,腸道菌會影響免疫療法的效果,腸道菌種越多的癌症患者,接受免疫療法效果越好。
第3,透過抽血檢驗癌症。目前癌症基因檢驗技術仍以實體腫瘤的切片為主,但對於無法做切片、找不到腫瘤、初期癌症病患,透過抽血的液態切片將是一大福音,未來更可演變成定期健檢追蹤癌症的工具。目前包括基礎醫學公司已推出液態切片檢測商業應用, illumina轉投資的聖杯(Grail)公司,則已獲得微軟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和Google創投資金發展液態切片。
第4,為出現癌轉移、卻還找不到原始腫瘤位置的病患找到療法。這類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的5%,因找不到發病處,僅1/4患者能存活超過1年。但透過基因檢測配對標靶藥物,就能治療。這也是今年5月FDA核准Keytruda適用所有癌症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藥中,已有高達約40%屬於應用基因資訊的個人化醫療,在腫瘤用藥方面,這個比率更高達75%。隨數據量越來越大、分析技術越來越好,基因檢測將成為個人化診斷與治療的標準配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