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有兩個目的地,北京和重慶。作為中韓「破冰之旅」的一部分,重慶為何會入選?
韓國總統府青瓦台給出了答案。青瓦台發言人表示,「重慶是『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節點,也是我們獨立運動的遺址所在地」。
原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曾經設立在重慶。
上海法租界的臨時政府
1910年,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與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強行將朝鮮半島與日本合併,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隨後日本廢除「大韓帝國」政府,設立「朝鮮總督府」, 總督由日本人擔任,直隸於天皇,在當地擁有立法、司法、行政及軍事大權。
1919年,韓國爆發「三一運動」,數十萬韓國民眾高喊「大韓獨立萬歲」,集體反抗日本統治。孫秉熙等民族代表簽署獨立宣言書,並經人轉交到朝鮮總督府。但最終運動被當局武力鎮壓,功敗垂成。事後不少有志之士流亡海外,相當一部分人來到了中國。
「三一運動」的教訓讓一些韓國志士意識到,必須有組織地抵抗日本統治。1919年4月,一些人來到上海,在法租界成立了臨時議政院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制定了臨時憲法。在此前後,流亡俄國和留在韓國的志士們也分別在海參崴和漢城(今首爾)成立了大韓國民議會和漢城臨時政府。
9月,位於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通過改憲吸收在俄國的大韓國民議會,與漢城臨時政府統合,建立單一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國民政府幫付房租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政府,韓國臨時政府立即派專人向其提出合作請求,孫中山答應,臨時政府進駐廣州的代表由護法政府承擔一切公務和生活開支,其後第四期還吸收了一批韓籍學生。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又與朝鮮民族革命黨黨首金元鳳(金若山)及臨時政府合辦多個軍事人才培訓項目,為臨時政府軍隊「光復軍」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30年代,由於日本在中國的步步緊逼,國民政府從南京轉移到武漢,1937年底又搬到了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也被迫幾經輾轉,先後搬遷至杭州、鎮江、南京、長沙等地,並於1940年來到了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38號,同時還在當地設立了光復軍司令部。
《重慶晨報》曾經報導過,臨時政府辦公室所在的地方是當地商人范伯溶的房產,當時韓國人沒有財力支付一年40萬法幣的租金,還是從國民政府處得到的財政援助。這裏也是臨時政府在中國最後的據點。
建築幾經滄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臨時政府成員以個人名義回國。
臨時政府和其他有關的建築則留在了中國。這些建築也經歷了不同的保存和修複過程。
根據《重慶晨報》報導,1991年,中韓兩國尚未建交,研究臨時政府歷史的韓國教授趙東傑組織了一次在中國境內的考察。來到重慶時,他激動地發現臨時政府的舊址保存完好,但同時也得知該地已被列入某集團的舊房改造計劃,隨時準備拆遷。趙東傑回到韓國後,立刻向韓國政府匯報了此事。
此後中韓幾次就此展開談判,終於在1994年達成協議,修複該舊址,建立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現歸重慶市文物局管理。
有些建築就沒這麼幸運了。
《重慶日報》2010年的報導顯示,韓國臨時政府主席李東寧舊居曾被「誤拆」。作為重要抗戰遺址,該建築此前已被納入《重慶抗戰遺址總體規劃》,但卻被綦江縣某施工方拆掉,施工方稱,以為標記的文物是隔壁的樓房,而把真正的文物拆掉了。重慶市政府隨即叫停拆除工作。
2015年,光復軍司令部舊址也被「暫時拆除」。據韓聯社報導,2010年,位於重慶鄒容路37號的司令部舊址被劃入重慶市城區重建規劃中,面臨拆遷危機。隨後韓國政府提出請求積極保存修複該遺址,中方表示同意,並表示所需費用將由中方承擔,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還保證會將司令部保存於原地,並將「信守承諾」。
韓聯社同年報導稱,重慶市政府決定將拆卸下來的建材保管在倉庫,然後在原址上復原。而2017年10月,韓國SBS電視台發現,原址上正在進行高層建築施工建設。報導援引韓國大使館相關人士表述稱,中方拆移時未向韓方通報,沒有提出過具體的復原方案,至今也沒有與韓方進行過任何實質性的工作。